安徽農信專注服務“三農”,發放全省四分之一涉農貸款——
深耕江淮沃土 繪就振興畫卷

正值柿子收購加工黃金窗口期,歙縣農商銀行發放“柿子貸”為商戶經營及時注入金融“活水”。圖為歙縣上豐鄉山間種植的柿子喜獲豐收。吳廣新 攝

岳西農商銀行組織人員下沉服務,為主簿鎮余畈村獼猴桃產業發放貸款。焦陽 攝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多年來,省農信社帶領全省農商銀行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堅守支農支小主責主業,堅定扛起鄉村振興農信服務大旗,不斷創新產品、優化服務,深耕江淮沃土助推鄉村全面振興。截至2025年9月末,安徽農信系統涉農貸款余額達6382.7億元,占全省市場份額四分之一,穩穩扛起了農村金融服務主力軍擔當。
連日來,從皖北平原到皖南山區,由皖江兩岸至大別山腹地,記者奔赴多地農商銀行,從服務基層主體、助推產業發展以及融入鄉村治理等多個維度,一探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的“農信力量”。
貼心陪伴
“貸”動新農主體壯大
十月底,江淮大地陰雨連綿,含山縣陶廠鎮一糧食烘干基地里一派火熱景象。運送稻谷的車輛絡繹不絕,六臺大型烘干設備晝夜運轉。“持續陰雨,及時烘干能避免發芽霉變。”“80后”新農人、幸福家庭農場負責人范燕燕說,“在含山農商銀行的支持下,我們建成了日烘干200多噸的烘干基地,解決了我們自身和周邊農戶晾曬難的問題。”
范燕燕與丈夫曾長期在南京從事食品批發生意,積累了第一桶金。2015年,夫妻倆回到老家創辦幸福家庭農場,承包了千余畝土地種植水稻、油菜等作物。由于缺乏農事經驗,創業初期連年虧損。面對困境,范燕燕沒有退縮,邊學邊干。2017年投產建設烘干基地時,自有資金已捉襟見肘。關鍵時刻,含山農商銀行及時伸出援手,首筆55萬元貸款解了燃眉之急。
在農商銀行的“貸”動下,農場規模不斷擴大,從單一種植向糧食收購、烘干、儲存、加工、銷售全產業鏈延伸。含山農商銀行緊跟其發展步伐,通過“不動產抵押貸+鄉村振興貸”的組合融資模式,將貸款總額提升至600多萬元,為農場的騰飛插上了金融的翅膀。范燕燕與農商銀行的相伴成長,產生了強大的示范效應,直接帶動和服務周邊360余戶農戶共同發展。范燕燕也因此榮獲“安徽省巾幗建功標兵”“皖美新農人”等稱號。
生于“農”、長于“農”、興于“農”,2004年以來,省農信社及全省82家農商銀行始終堅守“三農”陣地,堅定不移專注“三農”主業,實實在在為各類農村主體提供服務。從農戶生產到企業經營,從糧食種植到特色養殖,金融的陪伴讓更多新農人的夢想在江淮沃土上生根發芽。
深秋的石臺縣橫渡鎮璉溪村,層林盡染。安徽省義華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皖南黃兔原種場內,8000余只兔子安靜地窩在半自動防育養兔設備里。“在我事業遭遇分水嶺的兩個時間節點,一籌莫展之際,都是農商銀行幫助渡過難關。”公司總經理汪勇感慨。
2008年,汪勇辭去省城高薪工作,回到家鄉與父親一起創業養兔、育種。起初因技術不成熟、銷售渠道單一,銷售額一直不理想,而機器設備及日常養殖開銷很大。正當他想要放棄之時,石臺農商銀行了解到情況后,立即組織人員上門調查,為其量身定制“金農·活體貸”,發放第一筆50萬元貸款。2023年,汪勇想要擴大規模建設原種場,總投資1000萬元,東拼西湊最后還有200萬元缺口,石臺農商銀行再次增加授信,助其開拓市場。如今的義華農牧科技公司已成為集肉兔育種養殖、優質兔肉系列產品銷售、農旅融合于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涉農主體興,則鄉村活;金融“活水”暢,則共富路寬。截至9月末,安徽農信服務農戶超684萬戶、農戶貸款余額4264.2億元;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8.27萬戶、余額494.49億元;服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超1.4萬個,基本覆蓋農村各類主體有效信貸需求。
鏈式服務
護航特色產業發展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立足全省資源稟賦,支持地方做好“土特產”文章,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是安徽農信一貫努力的方向。
金秋時節,天目山脈的寧國山核桃林里采收正忙,電商直播間訂單不斷。山核桃是寧國當地特色產業,從青苗種植、熟果采摘到加工銷售的全鏈條上,都活躍著寧國農商銀行創新支持的身影。
“我們通過創新‘龍頭企業授信+上下游批量扶持’機制,以及定制‘核桃貸’、林權抵押貸、‘興農e貸’等信貸產品,建立完善了從地頭到車間的全鏈條金融服務體系,讓這枚‘小堅果’成長為帶動千家萬戶增收的‘共富果’。”寧國農商銀行黨委副書記吳健令說。
截至目前,寧國農商銀行已投放山核桃全產業鏈貸款1.74億元,為800余戶農戶解決資金難題,帶動全市80%山區農戶參與產業發展,戶均年增收3.2萬元。
如果說山核桃是山區農民的“綠色銀行”,那么在水網密布的皖東,一顆顆芡實則成了農戶的“水中黃金”。
“這段時間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但想著能為家鄉的芡實產業做一點貢獻,累也值得。”10月22日上午,天長市永豐鎮三元村白塔湖蓮藕芡實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邵媛媛說。入秋以來,她一邊忙著直播售賣芡實鮮果、干米及深加工產品,一邊著手再流轉塘口擴大種植規模。
故事始于2019年6月。邵媛媛大學畢業在城市短暫“停留”后,決心回到家鄉干出一番事業。彼時,家鄉的芡實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多是小規模種植和簡單初加工,附加值低、銷售渠道有限。但邵媛媛瞅準芡實產業的巨大潛力,決心改變這一現狀。創業初期,資金是最大的“攔路虎”,天長農商銀行在此時伸出援手。“我記得當時是通過易貸卡申請了50萬元貸款,這筆資金成了我創業初始階段的堅強后盾。”邵媛媛笑稱。
今年9月,隨著合作社種植規模從最初的50畝擴大到1000畝,邵媛媛又通過“興農e貸”成功申請到200萬元貸款,助力其將家鄉的芡實產品推向全國市場。目前,白塔湖蓮藕芡實專業合作社年銷售額已突破1500萬元,吸納53名社員,帶動周邊村民靈活就業2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萬元。
小小雞頭果,暗藏大文章。初步統計,天長市芡實種植面積已達17.5萬畝,擁有126家芡實種植加工主體和2萬余名從業人員,一、二、三產業融合總產值逾27億元。“結合天長芡實特色產業實際,我們創新推出‘芡實貸’‘龍蝦貸’‘水產養殖貸’等定制化信貸產品,累計投放特色產業貸款超5億元,覆蓋產業鏈上中下游經營主體。”天長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奎表示。
安徽農信的持續支持,讓地方特色產業從“盆景”變“森林”。宣城皖南農商銀行與當地羽絨行業協會合作,對產業生態圈內企業批量授信12億元;亳州藥都農商銀行整合獲取中藥材價格指數、市場供需等信息,依托存貨、資金流情況開發“金農信e鏈”產品,對產業集群內的744戶藥農、經銷商發放貸款15.44億元……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多年來,安徽農信緊扣鄉村產業多樣化、個性化發展需求,以鏈式服務為支撐,以特色產品為抓手,精準破解產業發展融資難題,為鄉村產業提質增效注入金融動能。截至9月末,安徽農信農業產業支持貸款余額達4904.76億元。
精準澆灌
賦能農業科技創新
強農興農,科技先行。在安徽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的歷史進程中,安徽農信作為服務“三農”金融主力軍,注定要展現更大作為。
立秋后的第二天,一場暴雨傾灑皖北大地。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徐淙祥的千畝農業園里,大豆、玉米、芝麻在大雨中茁壯成長。徐淙祥說:“今年旱情嚴重,幸好我有優質糧種和智慧噴灌系統,再加上這一場透雨,農業園保高產不是問題。運用好現代農業科技,才能種好糧,保豐收,才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徐淙祥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在當地農村信用社幫助下開展糧食種植,對農信系統的感情非常深厚。黨的十八大以來,他擔任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會長,帶領農戶通過土地流轉成功實現“小田變大田”,推進糧食種植產業化發展模式,畝均產能顯著提升,帶動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上致富路。太和農商銀行全程對接跟進服務,以“種糧大戶協會+會員+銀行”的創新合作模式,對協會會員批量預授信6億元,目前已對702戶會員發放貸款1.5億元。
年初以來,省農信社指導各農商銀行主動出擊,通過優化服務、產業賦能和平臺合作等,精準澆灌新質生產力發展沃土,為農業現代化增添“農信動能”。
位于舒城縣南港鎮最北端的安徽過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舒城農商銀行的“貸”動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打造含“新”味滿滿的富硒稻米等功能性農產品,年銷售額突破2.6億元;開發稻田觀光、農事體驗等旅游項目,榮獲“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園區”稱號,年接待游客超5萬人次,農旅綜合收入超過400萬元。
“2022年,我們因擴大富硒水稻種植規模、升級加工設備面臨資金缺口,舒城農商銀行主動對接,發放貸款200萬元,資金到位后,我們新增流轉土地800畝,建成智能化加工生產線2條,年產值提升至3200萬元。可以說,正是有了農商銀行的助力,過灣農業才能插上智慧翅膀快速發展。”談及與舒城農商銀行的合作,安徽過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樊浪生話語中透露著感激之情。
有了舒城農商銀行為其量身定制的“鄉村振興貸”等產品,過灣農業先后建成四情監測智慧平臺、安徽首批5G動態檢測智能糧食生產線,實現從田間地頭到生產車間的全鏈路智慧化改造。
田野“沃土”,是安徽農信創新服務的“熱土”。“農商銀行服務最廣泛的農業經營主體,是激活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金融力量”,省農信社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針對新形勢、新變化、新需求創新產品和服務方式,將金融資源精準配置到農業新質生產力生長的關鍵領域和環節。”
下沉力量
深度融入鄉村治理
安徽農信與“三農”緊密相連,不僅是農村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更是鄉村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參與者。
10月29日上午,云淡風輕,青陽農商銀行“金融村官”張逸君又一次來到青陽縣新河鎮楊梅橋村養鴨大戶呂根財家,了解今年的肉鴨市場行情,并送上最新的金融政策。
張逸君是一名“95后”,今年8月作為第二批“金融村官”被選派至楊梅橋村駐村辦公。一次下鄉走訪中,她了解到呂根財因鴨蛋銷售款未能及時回籠,而新購鴨苗急需付款導致資金鏈緊張,情急之下轉向網貸平臺,深陷高息陷阱。她當場為呂師傅仔細算賬,說明網貸的高風險和高成本,并第一時間推薦“興農e貸”產品,快速收集資料,高效協調審批,成功為其發放30萬元貸款。
“小張妹子真是雪中送炭,不僅把我從網貸泥潭拉了回來,還為我擴大種植規模提供助力。”呂根財感激地說。從帶著距離感的“張經理”到村民口中親切的“小張妹子”,稱呼的變化,正是“金融村官”深度融入基層治理的生動注腳。
記者了解到,像“小張妹子”這樣被派駐到鄉鎮或村莊擔任金融專干的,全省農商銀行已累計超過2000人。“‘金融村官’真正扎根鄉土、帶民致富,可以深度參與鄉村治理具體事務,帶動農信資金、服務和金融知識下沉。”省農信社相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金融村官”的人情味服務,安徽農信創新推進的“政務+金融”服務,也讓鄉村治理煥發出現代化光彩。
“以前查社保參保情況,要專門跑到縣里的政務大廳,來回一趟大半天就沒了?,F在好了,在農商銀行的機器上就能查到,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在和縣農商銀行烏江支行,剛剛辦完養老保險查詢業務的村民老王,對和縣農商銀行提供的服務贊不絕口。
據悉,在省農信社的大力推動下,已有165項高頻政務服務接入農商銀行經營網點的智能柜員機,這讓城鄉居民在家門口就能辦成事,目前已覆蓋全省所有鄉鎮。
而在各行政村,安徽農信積極布設金融綜合服務室——“金農信e家”,提供存款取款、各類繳費、政務代辦、快遞寄取以及農產品銷售等一站式服務,打造真正服務村民的“村部銀行”,目前已有5389家。“‘金農信e家’作為我們最前沿的陣地,服務覆蓋農村居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安徽農信扎根鄉土、回饋社會最直接的體現。”省農信社運行管理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要真正融入鄉村治理,必然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著力解決農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安徽農信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今年累計發放脫貧人口小額信貸17.84億元,占全省96%;扎實做好扶困助學工作,累計發放生源地助學貸款157億元,惠及困難學子144萬名;代理發行社??ń?800萬張,占全省總量61.54%,今年以來通過社保卡發放財政惠農補貼資金290億元,占全省總額90.14%……
越過山丘,還有新的期許。“十四五”即將收官,“十五五”序幕將啟,新征程的號角激蕩人心、催人奮進,安徽農信也將主動融入和服務全省發展大局,聚力打造安徽老百姓自己的銀行。“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傾斜資源配置、加快產品創新、優化服務機制,精準對接‘三農’領域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推動金融服務提質增效,進一步融入鄉村治理體系,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持續貢獻農信力量。”省農信社相關負責人表示。(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呂珂)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