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埠閘樞紐工程。

淮南市西淝河泵站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王家壩閘開閘蓄洪。

淠史杭灌區橫排頭渠首樞紐工程。

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渡槽工程。
75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將治淮作為戰略性、先導性、基礎性工作,持續開展大規模治淮工程建設,不斷提升淮河保護治理能力,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十四五”以來,結合安徽現代水網建設,加快構建淮河流域現代化水網體系,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蓄泄兼籌保安瀾
安徽淮河流域地處南北過渡帶,由于特殊的氣候環境和“兩頭翹、中間洼”的干流河道地理條件,上游山區匯水速度快,中游洪水下泄難,使得淮河中游易發生洪澇災害。
近年來,安徽以“蓄泄兼籌”治淮方針為引領,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著力加強淮河流域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推進全域水患治理,持續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
堅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統整治,統籌河道、堤防、行蓄洪區和洼地治理?;春痈闪靼霾褐粮∩蕉涡泻閰^調整和建設、懷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淮干一般堤防加固等治淮重大工程建成,淮干正陽關至峽山口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淮干王家壩至臨淮崗段行洪區調整及河道整治、洪汝河治理等工程基本建成,淮河流域重要和一般行蓄洪區建設、沿淮行蓄洪區等其他洼地治理,以及包澮河、池河、奎濉河、潁河等支流治理工程全面加快實施,流域內11條山洪溝防洪治理任務全面完成。
通過系統施策,安徽淮河流域防洪排澇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淮干王臨段、正峽段、蚌浮段等已治理河段達到規劃設計行洪能力,淠河等主要支流防洪標準達到20年一遇,沿淮低洼地區排澇標準提升到5年至10年一遇,通過科學調度已建水工程,成功防御了2020年淮河流域性洪水和2024年編號洪水。
進退洪閘是及時開啟行蓄洪區分蓄洪水、保證調度時能夠根據洪水量級靈活運用的一把“鑰匙”,安徽先后在12個行蓄洪區建成了進退洪閘,在2020年淮河洪水時開啟了8座進退洪閘,實現了5個行蓄洪區安全可靠運用。
莊臺和保莊圩,作為保障淮河行蓄洪區內群眾安全的基礎設施,是行蓄洪區內防御洪水侵襲的安全區。安徽不斷完善行蓄洪區防洪體系建設,新建瓦埠湖蓄洪區九里保莊圩,壽西湖行洪區城西、澗溝、菱角保莊圩,城西湖蓄洪區王截流、陳郢保莊圩,蒙洼蓄洪區安崗西保莊圩共7個保莊圩,總面積141.49平方公里;新建蒙洼蓄洪區老觀西、老觀北、郜臺南、郜臺北共4座莊臺,臺頂面積1.04平方公里;加固南潤段蓄洪區潤左,邱家湖蓄洪區潤趙、古城,城東湖蓄洪區新湖、胡姚、龍騰、陳圩、佛庵、彭橋、固鎮,董峰湖行洪區董崗,瓦埠湖蓄洪區窯口、陶店、袁湖、孫廟、史院、莊墓、羅塘、徐廟共19個現有保莊圩堤防,長度189.79公里。通過加固堤防、建設泵站和涵閘,淮河干流行蓄洪區保莊圩堤防級別全面提升至2級,保莊圩排澇能力全面提升至10年一遇,在遭遇洪澇時,有效保障區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多元互濟強供水
2022年年底,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引江濟淮一期工程試通水通航,長江與淮河實現歷史性“牽手”,重構了安徽水資源配置格局。
引江濟淮工程是跨流域、跨省的重大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工程,供水范圍涉及安徽、河南兩省15個市57個縣,受益范圍7.37萬平方公里。目前,引江濟淮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已向安徽淮河流域及河南調水8.2億立方米,引江濟淮二期工程全面加快實施。預計至2030年,年引江水量可達35億立方米左右。2025年7月夏灌關鍵期,沿淮淮北地區遭遇1950年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嚴重干旱,引江濟淮工程雙線引江,全力?;春佑盟瑢崿F了大旱之年淮河流域糧食豐產和城鄉供水安全。
駟馬山灌區作為全國最大的提水灌區,兼具引江灌溉、城鄉供水等功能。2025年8月,駟馬山滁河四級站干渠工程試通水,駟馬山灌區提引的長江水一路向西北上,通過五級泵站提水,首次進入淮河流域定遠縣江巷大型水庫,標志著安徽第二條溝通長江和淮河的南北向動脈已經貫通。至此,安徽“四橫三縱”的水資源配置骨干網絡基本建成。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影響,安徽淮河以北地區地表水水源不足、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地下水水源中的氟、鐵、錳超標,以及早期城鄉供水規模小、設施老化、供水保障能力不足等問題突出。
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南水北調東線、淮水北調、引江濟淮等調水工程的基礎上,決定自2021年起,啟動實施皖北地區群眾喝上引調水工程,通過新建、改(擴)建地表水廠、兼并原有小型農村地下水水廠,5年來共投入資金265億元,構建皖北地區“大水源、大水廠、大管網”的供水格局和城鄉一體化的管理體系,著力推進皖北地區城鄉供水地下水源替換,確保“十四五”時期皖北地區6市28個縣(市、區)3000萬城鄉居民喝上更安全健康的飲用水、基本不喝地下水,為落實皖北振興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推動皖北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保障。
安徽還進一步加快實施新建懷洪新河大型灌區,開工建設江巷大型灌區工程,接續實施淠史杭、茨淮新河、永幸河、女山湖等4處大型灌區以及潁上縣人民河等55處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阜陽閘樞紐等水源保障工程和淮河流域302座小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完成固鎮縣、霍山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
按照“空間均衡”的思路,通過蓄、引、提、調等工程建設,安徽在淮河流域構建了南北調配、東西互濟、多源共保、優水優用的水資源配置網絡,水源更加豐富可靠,供水網、灌溉網、生態網“最后一公里”更加有效暢通。
數字孿生賦新能
數字孿生水利建設,能夠有力賦能水利工程建設和調度運行管理,賦能水利事業高質量發展。
安徽貫徹落實水利部關于數字孿生水利“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夯基提能行動工作要求,圍繞強化“天空地水工”監測感知體系建設,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小型水庫雨水情自動測報全覆蓋,非農業取水計量在線監測體系實現地表年取水量5萬立方米和地下年取水量3萬立方米以上的取水戶全覆蓋。
強化數據資源整合治理,夯實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基礎。安徽重點圍繞數據資源和業務應用系統整合及共建共享共用,按照輕量化整合思路,采用“一級部署、多級應用”模式,整合全省59個業務系統,構建“一個數據中心、一個應用系統、一張水利地圖、一個中樞平臺”的整體框架,形成省市縣三級共用的安徽智慧水利系統,實現應用系統縱向貫通、橫向協同,促進水利管理精細化、調度決策智能化。
實施“人工智能+水利”行動,安徽相繼完成水利部數字孿生淠河、數字孿生引江濟淮(蜀山樞紐至淠河干渠段)先行先試項目建設,在淮河流域,建成數字孿生梅山水庫、橫排頭樞紐和紅石嘴樞紐等項目,率先開展數字孿生蓄滯洪區(蒙洼)、數字孿生灌區(淠史杭)等水利部先行先試項目建設。其中,數字孿生淠河-鳳凰河小流域山洪災害防御、數字孿生引江濟淮(蜀山樞紐至淠河干渠段)被評為全國優秀應用典型案例。
2021年、2023年,安徽“智慧水利”“數字孿生水利”建設成果參展第四屆、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
剛性約束促節水
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是確保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強有力支撐保障。安徽堅持首創性、差異化改革,出臺《安徽省用水權改革工作方案》,制定《安徽省用水權初始分配管理辦法》,修訂《安徽省水權交易管理實施辦法》,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用水權管理制度體系。推進用水權改革,建立全省統一用水權分配系統,實行用水權電子證照管理,開發網上“水權超市”,推動金安區入選水利部深化農業用水權改革試點,在全國率先實現地級市用水權交易全覆蓋。
安徽明確省市縣三級用水總量和效率控制目標,省內跨行政區江河流域實現水量分配全覆蓋;全省建成淮河流域取水在線監測點4859個,水資源監控和管理能力不斷加強;開展節水行動,在引江濟淮工程受水區大力實施“先節水、再調水”,推進非常規水利用,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非常規水利用目標任務;創新出臺“節水貸”“水權貸”金融服務政策,推出“節水產業專屬金融服務方案”,鼓勵企事業單位開展節水增效。
2024年,安徽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274.72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20年分別下降22.2%、36.6%。“十四五”期間,安徽堅決貫徹“節水優先”方針,大力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嚴格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等措施,以用水總量“零增長”有力保障我省經濟年均5.8%的增速,全省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水清岸綠入畫來
安徽持續加強淮河干支流管理保護,建立健全跨界河湖聯合河湖長制、“河湖長+檢察長”工作機制、省地聯保協作機制、管護協同機制、涉河湖問題發現整治機制等,持續提升河湖管護能效。全面完成淮河流域列入水普名錄的419條河流、44個湖泊的管理范圍劃定工作,加強淮河流域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和涉河建設項目許可監管。
加強水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治理。建立監測預警、調度評價全過程管控機制,全面完成淮河流域464個河湖、2445個已建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狀況排查工作,全省淮河流域13個重點河湖21個考核斷面生態流量穩定達標。
深入推進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十四五”以來,安徽共實施水土保持工程258項,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99.74平方公里,建成生態清潔小流域86條,2024年水土保持率提升至91.87%,是全國4個提前一年完成水利部確定的“十四五”目標任務的省份之一。創建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示范工程等24個,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在水利部全國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情況考評中連續四年獲優秀等次。
推進幸福河湖建設。蚌埠市龍子湖建成水利部幸福河湖,霍山縣但家廟河入選全國幸福河湖優秀案例。此外,安徽在淮河流域建成朔西湖(淮北市杜集區)、西淝河(亳州市)、五里河(潁上縣)等省級幸福河湖160個和淮西湖(淮南謝家集區)、池河城區段(明光市)、沱河城區段(宿州埇橋區)等流域級幸福河湖21個。建成的幸福河湖水質得到改善,水域岸線整潔、河湖生態良好、人文景觀怡人、人水和諧共生的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都承載起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
安徽深入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扎實推進淮河流域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治理工作,為淮河治理保護高質量發展貢獻安徽力量。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