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9月16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辦公室公示第三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項目名單。安徽3市、4個項目入選,桐城市憑借“推行‘六尺巷工作法’,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入選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
這條誕生于清代的百米小巷,正以“讓他三尺又何妨”的智慧,在新時代基層治理中煥發新生,成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的標桿樣本。
一條古巷的現代蝶變
在桐城市區,青石板鋪就的六尺巷靜靜訴說著百年前的禮讓佳話。
清代大學士張英與鄰居吳家因宅基地糾紛互不相讓,張英以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詩句化解矛盾,兩家各退三尺,成就了這條象征和諧的小巷。如今,這里不僅是文化地標,更成為基層治理的“試驗田”。
2015年,桐城市法院孔城法庭為緩解“案多人少”矛盾,率先提出“六尺巷調解法”。2021年,桐城市委、市政府將其升級為“新時代六尺巷工作法”,形成以“黨建領事、禮讓和事、群眾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為核心的治理體系。
從化解鄰里糾紛到破解社會治理難題,這一工作法用傳統文化基因激活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六步法則化解矛盾千千結
“六尺巷工作法”的精髓在于“聽、辨、勸、借、讓、和”六步閉環調解機制。
在呂亭鎮雙聯村,村民陳良套和陳良平兄弟因宅基地邊界爭執險些動手,調解工作隊用這一法則巧妙化解:先“聽”清雙方訴求,再“辨”明歷史臺賬,隨后“勸”導雙方換位思考,“借”力鄉賢威望,最終促成各讓半尺、握手言和。
“以前鄰里吵架沒人管,越吵矛盾越僵。現在有調解工作隊主持公道,還能跟著學到道理!”提起“六尺巷工作法”的運用效果,村民們紛紛點贊。
這一模式不僅適用于鄉村,更在城市治理中開花結果。龍眠街道東苑新村餐飲店油煙擾民糾紛中,城管隊員聯合社區搭建協商平臺,既講《大氣污染防治法》的法理,又引六尺巷典故的情理,最終商戶調整排煙管道,居民撤訴息訪。
“六尺巷工作法”的成效,寫在群眾的笑臉上,更體現在數據里:桐城市設立“六尺巷調解室”300余處,配備專兼職調解員1200余名。2024年,全市共調處矛盾糾紛2939起,調處率達99.8%。
從調解技巧到系統治理的跨越
桐城市將六尺巷精神融入基層治理全鏈條,構建起“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的新范式。
黨建引領筑牢治理根基:推行“書記領辦項目”,2024年,市、鎮(街)、村(社區)三級黨組織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242個,推動解決群眾訴求338個,全市147家駐區單位、1437名機關在職黨員定期到黨群驛站開展組團式服務。
文化浸潤培育共治土壤:全市繪制650余面六尺巷文化墻,組建15支“普法我來說”小分隊,用桐城歌、黃梅戲等藝術形式傳唱禮讓精神。積分制管理將“謙和禮讓”量化為行為指標,居民參與調解、環境整治等可兌換生活用品,202個村(社區)的“積分超市”成為文明實踐新陣地。
科技賦能提升治理效能:開通“維權一碼直達”平臺,全域覆蓋維權站、經營場所,構建“5分鐘調解圈”;發揮“文都e家”治理平臺作用,建立“巡查—辦理—反饋”閉環機制,提升網格服務質效。
從桐城經驗到全國范式
“六尺巷工作法”的成功實踐,吸引全國目光。2024年7月,全國200余名法學專家齊聚桐城,研討其在基層治理中的創造性轉化。該工作法先后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中國改革年度案例,并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安徽桐城考察,參觀了六尺巷,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再次點贊“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
“這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安徽表達。”安慶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安徽省六尺巷工作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邱少暉評價,“六尺巷工作法”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黨建強引領、以文化潤人心、以自治聚合力、以德法共治理,筑牢了社會共治之基、群眾自律之魂。如今,這一經驗已在安徽全省推廣,衍生出“農民工安‘薪’地圖”“鄉賢評理堂”等特色做法,成為新時代基層治理的“安徽樣本”。
這條承載著中華文明基因的小巷,正以法治為筆、文化為墨,在新時代基層治理畫卷上書寫著“和諧共生”的新篇章。從“讓他三尺”到“共治共享”,桐城市的探索證明: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理念的深度融合,正是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金鑰匙”。(記者 汪喬)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