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日前安徽召開的科技創新大會對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作出了部署。目前安徽正持續發揮科創資源集聚和產業發展優勢,進一步匯聚高端人才資源,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注入澎湃動能。
本臺記者丁劍:我們現在來到的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的一家企業,大家看到的這款設備叫身心快速檢測儀,它可以通過識別面部表情,來精準衡量出當下人的身體和心理狀態。
企業負責人段章領告訴記者,之前,他們一直在做心理健康數智化研究,但并未實現產業化。幾年前,依托團隊取得了20多項發明專利,他們被作為產業人才被招引到了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這一國家級創新平臺,段章領團隊在研發、應用場景、資金等方面獲得巨大支持,日前,他們還推出了國內首個基于DeepSeek心理知識推理大模型。
合肥中聚源智能科技公司 CEO 段章領
在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個平臺上,它能夠匯集全國的乃至全球的這種頂尖的人才,來支撐我們的技術研發,我們可以通過人才政策、產業補貼或者研發補貼,給了我們很多創業者的信心,目前完成了1200萬元的融資、估值1.2個億。
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200多家“國字號”創新平臺,去年以來,安徽新引進招引高層次人才團隊就超過了200個。為加快人才集聚,安徽創新實施4.0版人才新政,從視野開放引人才、協同高效育人才、優化服務留人才等方面提出了30條具體舉措,進一步吸引人才、平臺、成果入皖。在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一直從事康養機器人開發的邵東升博士團隊,今年就是通過政府部門開展的“招才引智高校行”等活動,引進了10多名清華、中國科大的碩博人才,補齊了研發短版。
江淮前沿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康養機器人研究室 負責人 邵東升
非常缺一些高端的硬件工程師,包括算法工程師,通過這一些高端人才的助力,很快地把我們這個產品核心技術突破,然后實現一些場景運用。
聚焦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當前,安徽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推深做實“人才安徽行”“海聚英才”等活動,并依托基金招商、產業鏈招商等方式,常態化招引科技團隊來皖創新創業。在蕪湖,當地通過實施“紫云英人才計劃”,將招引高校畢業生等青年人才納入對市直部門、縣(區)政府目標績效考核,僅2024年就新招引高層次人才團隊98個,領軍和高端人才4000多人,大學生超過10萬人。蚌埠市則依托正在加快建設的“中國傳感谷”,為來這里發展的人才團隊提供豐沃的土壤。王帆團隊就是被傳感谷良好的產業生態所吸引,來到蚌埠轉化自己的創新成果。目前這里已集聚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100多家,加上專門為智能傳感器開發提供的共享潔凈車間和測試平臺,讓王帆團隊研發的產品能夠得到快速檢測和市場推廣應用,開發周期縮短了一半。
安徽省微機電系統產業創新研究院 高級工程師 王帆
我們(團隊)發展得到了很好的突破,研制的慣性傳感器產品,已經占據了國內本領域80%以上的市場規模,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提升慣性傳感器本身的性能指標,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無人裝備、汽車電子、工業測控等領域。
如今在安徽,越來越多像王帆這樣的人才,正在將創新智慧轉化為產業動能。過去一年,安徽柔性引進院士及團隊92人次,遴選支持省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200名、產業創新團隊50支,新增高技能人才41.7萬人。在“人才引擎”強驅動下,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30.3%,有力支撐了全省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發展。
中國國際人才交流中心 副主任 夏兵
安徽的人才引進的力度是很強的,出臺了很多政策,說明安徽省委省政府對引進人才的高度重視,下一步(要)利用自己獨特的科創資源,打造好國際化的科創環境,把全球的人才吸引到中國,落戶在安徽。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