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
今天,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紀念胡耀邦同志誕辰110周年。胡耀邦同志一生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不息,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風范永遠值得我們學習。這里,我就學習胡耀邦同志的奮斗精神談點體會。
胡耀邦同志經常講,把中國建成一個發達的社會主義強國需要長期的艱苦奮斗,共產黨員必須帶頭奮斗,而中央機關因為“擔負著特殊重大的責任”,所以要在奮斗中“做全國的表率”。為此,1986年1月,他在中央機關干部大會上發出“三個奮斗”、“四個應當”的號召,強調要以此“在更大范圍內,更好地發揚”毛澤東同志倡導的愚公精神,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推向前進。
“三個奮斗”,就是“團結奮斗”、“扎實奮斗”、“堅韌奮斗”。胡耀邦同志強調,“講團結奮斗,就是大家都緊密團結在黨中央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之下,大家照顧大局,在大局下行動”;“講扎實奮斗,就是大家都兢兢業業,講求實效,千萬不能松懈麻痹、粗心大意”;“講堅韌奮斗,就是大家都按照中央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堅信不疑、堅定不移地干下去,在干的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和發展”。胡耀邦同志從團結、扎實、堅韌三個方面,闡明了共產黨人應該以什么樣的立場態度、什么樣的精神面貌、什么樣的工作作風去奮斗。這三個方面,貫穿著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始終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始終按照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前進。
“四個應當”,就是“應當提高效率”、“應當努力學習”、“應當嚴肅紀律”、“應當增強黨性”。胡耀邦同志強調,提高效率就要做到“凡屬中央已經確定的和部門經過縝密考慮、確實看準了的事情,就要雷厲風行地辦”,“努力克服官僚主義”;努力學習就是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和其他必要的專業知識”;嚴肅紀律首先要反對“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和“思想上的個人主義”,“真正成為有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有嚴格紀律觀念的模范”;增強黨性最重要的就是“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四個應當”,是胡耀邦同志“向中央機關提出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是對發揚奮斗精神、落實“三個奮斗”的具體要求。他希望中央機關發揮表率作用,帶動全體國家工作人員,進而“影響全民族”,充分激發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精神,從而“使已經打開的新局面,不斷向前發展”。
胡耀邦同志提出的“三個奮斗”、“四個應當”,是對黨和人民偉大奮斗精神的生動詮釋,充分展現了他求真務實、敢于擔當、勇于開拓的崇高風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肩負的任務更加艱巨、使命更加光榮。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我們不知還要爬多少坡、過多少坎、經歷多少風風雨雨、克服多少艱難險阻。今天,我們紀念胡耀邦同志,就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團結奮斗、扎實奮斗、堅韌奮斗,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不懈奮斗!
中央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黃建發: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參加紀念胡耀邦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1977年12月至1978年12月,在黨和國家處于重大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胡耀邦同志受命擔任中央組織部部長。雖然只有短短一年時間,但他建立的卓越功勛和彰顯的崇高風范,至今仍銘刻在廣大組工干部記憶里。
胡耀邦同志堅持實事求是、敢于擔當負責,組織和領導了平反冤假錯案。粉碎“四人幫”后,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干部政策,是組織工作一項極為迫切的重大任務。胡耀邦同志以非凡的膽略和勇氣,帶領中央組織部迅速投入撥亂反正工作中。他沖破重重阻力,旗幟鮮明地提出“兩個不管”:凡是不實之詞,凡是不正確的結論和處理,不管是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級組織、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實事求是地改正過來。在鄧小平、葉劍英、陳云等同志支持下,胡耀邦同志主持和重新調查“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等重大案件,極大推動了平反冤假錯案工作的開展,使一大批遭受冤屈和迫害的老一輩革命家、干部、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得以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胡耀邦同志富有戰略眼光、勇于開拓創新,有力推動了干部隊伍“四化”方針和知識分子政策落實。面對“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干部隊伍青黃不接的狀況,他大力推動中青年干部培養選拔工作,主持制定《關于調整領導班子的幾點意見》等一批重要文件,重用有知識、有專長的中青年干部,為實現新時期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準備了條件。胡耀邦同志大力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強調“對知識分子要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努力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主持制定了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意見,直接推動30多萬名被錯劃為“右派”的知識分子得到平反,極大激發和調動了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胡耀邦同志始終心在人民、心系干部群眾,恢復了組織部門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他對人民群眾有著深厚感情,提出要做好來訪接待和處理群眾來信工作,恢復組織部門“黨員之家”、“干部之家”的傳統,“使每一位來訪的黨員、干部,不論黨齡長短、資歷深淺、職位高低,都能感到一視同仁的親切溫暖”。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處理來信來訪,一年中多次接待來訪干部群眾,批閱近4000件來信。許多干部群眾激動地說:“到中央組織部來,感覺像當年從戰火紛飛的前線回到延安中央組織部一樣,黨員干部又回到自己的‘家’了。”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未來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這5年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對胡耀邦同志最好的緬懷就是接續奮斗。組織部門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進一步繼承和發揚胡耀邦同志的崇高風范和優秀品質,切實發揮職能作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長(副院長)謝春濤: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參加紀念胡耀邦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
胡耀邦同志于1977年3月至1982年4月擔任中央黨校副校長,主持工作。他受命于危難之際,到中央黨校時,學校各項工作遭到嚴重破壞,停滯不前、百端待舉。胡耀邦同志以知難而進的大無畏氣概,在中央黨校帶頭撥亂反正,果斷平反冤假錯案,對全黨全國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時,推動建立新的領導班子和職能機構,從全國抽調教師,迅速推動中央黨校復校開學,為新時期大規模培訓干部奠定了堅實基礎。他還向中央建議并主持起草《中共中央關于辦好各級黨校的決定》,組織召開全國黨校工作座談會,推動了地方各級黨校的恢復和發展。
復校以后,圍繞中央黨校如何辦學治校的問題,胡耀邦同志旗幟鮮明指出,要把黨校辦成捍衛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一個堅強陣地,辦成一個發揚光大我們黨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的模范,即“一個陣地、一個模范”的辦學目標。他強調用馬列主義最核心的東西武裝干部,明確提出開設科學社會主義課程,與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黨的建設并列為教學科研主要內容;提出“學習理論、聯系實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教學方針,組織編寫《馬列著作毛澤東著作選讀》等基本教材,構建起系統的教學培訓體系。為了扭轉風氣,他倡導學習、研究、討論問題實行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裝袋子的“四不主義”,推動形成敢講真話、探求真理的良好學風。在胡耀邦同志主持下,中央黨校形成了思想解放、生動活潑、安定團結、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黨的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呈現新格局、新氣象。一批又一批學員經過黨校培訓后投入到火熱的改革一線,為開創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胡耀邦同志深知思想理論建設的重要性,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致力于沖破禁區、解放思想。剛到黨校不久,就發起理論座談活動,指出中央黨校不光有講壇,而且要有論壇。他領導創辦中央黨校內部刊物《理論動態》,親自出選題、定框架、改文稿,要求“五天一期,風雨無阻”,聯系實際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組織撰寫發表文章,闡述馬克思主義觀點,批判“左”傾錯誤,沖破“兩個凡是”阻力,起到了正本清源、明辨是非、撥亂反正的重要作用。在胡耀邦同志領導下,中央黨校開風氣之先,成為推動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的重要陣地,《理論動態》成為“沒有圍墻的黨校”。特別是1978年5月10日,《理論動態》第60期發表經胡耀邦同志審定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隨后《光明日報》等報刊公開刊登,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在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和支持下,胡耀邦同志頂著極大壓力推動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大討論為我們黨全面撥亂反正,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了重要理論準備,成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思想先導。
胡耀邦同志的歷史功績和崇高風范永遠銘記在黨校人心中,深切緬懷他為中央黨校的建設發展、為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作出的卓越貢獻。我們對胡耀邦同志的最好紀念,就是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努力踐行為黨育才、為黨獻策的黨校初心,不斷開創黨校事業發展新局面,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黨校力量。
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阿東: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紀念胡耀邦同志誕辰110周年,緬懷他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學習和弘揚他的崇高精神品德和優良作風。
胡耀邦同志自青少年時代就樹立起救國救民的革命理想。12歲聆聽了毛澤東同志“文家市轉兵”動員講話,14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6歲任湘贛省兒童局書記,18歲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任少共中央局秘書長;長征到達陜北后,任西北青年救國會執行委員、候補常委,中央青委委員;1949年后任團中央委員、書記處書記、第一書記。
胡耀邦同志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是團的生命線”,要求共青團“務必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視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青年,要求共青團“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全部工作中的首要地位”;動員青年“把青春獻給祖國”,組建青年突擊隊、青年墾荒隊、青年掃盲隊,開展學雷鋒活動,號召青年向科學進軍、向困難進軍、向荒原進軍;要求團干部“做青年的知心朋友”,把青年中蘊藏的那種蓬勃向上的因素激發出來,把少年兒童帶得更加勇敢活潑些;始終嚴抓團的作風,經常講“作風是一種無聲的號召、無形的精神力量”,倡導樹立“朝氣蓬勃、實事求是”風氣。胡耀邦同志為我們做好黨的青年工作樹立的光輝榜樣、留下的精神財富彌足珍貴、催人奮進。我們對他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弘揚黨的優良傳統,擔起新時代新征程黨賦予共青團的使命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確保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規律,加強黨對青年工作的領導,擘畫了共青團改革。廣大團員和青年聽從黨和人民的召喚,從投身脫貧攻堅戰場無私奉獻,到參與西部計劃扎根邊疆默默堅守,從青年科研團隊勇攀科技新高峰,到立足國際舞臺傳播中國好聲音,他們將個人理想融入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展現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強國有我的責任擔當。
新時代新征程,共青團將自覺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深學細悟篤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波瀾壯闊的時代洪流中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信念。著力加強對廣大青少年的政治引領,扎實推進對黨忠誠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傳承紅色基因、傳承中華文脈、傳承奮斗精神,引領青少年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為一生的奮斗奠定基石。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開展工作,弘揚“永久奮斗”的光榮傳統,拓展青年建功立業平臺,激勵新時代青年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挺膺擔當。當好黨聯系青年最為牢固的橋梁紐帶,高質量編制新一輪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擴大團組織的覆蓋面,千方百計為青年排憂解難,使他們實實在在感受到黨的關懷和溫暖,不斷鞏固和擴大黨長期執政的青年群眾基礎。發揚自我革命精神,全面從嚴管團治團,塑造清澈純粹的共青團形象,用實打實的業績贏得黨的信任、贏得社會尊重、贏得青年口碑,不辜負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厚望重托。
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深切緬懷胡耀邦同志的光輝業績和崇高品格,表達家鄉人民對胡耀邦同志的深切懷念,傳承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風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更加奮發有為地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貢獻。
湖南是胡耀邦同志的出生地,是他一生革命事業的起點。1927年,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在瀏陽文家市會師轉兵時,他聆聽到毛澤東同志“用小石子打破蔣介石的大水缸”的講話并深受鼓舞,從此樹立起“革命一定會勝利”的堅定信念。1929年,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后領導創辦瀏陽中和鄉“少共列寧學校”,帶領少先隊員支前作戰。1930年年底,他受組織派遣赴湘贛邊工作,歷任湘東特委兒童總局局長、少共湘東南特委技術書記、湘贛省兒童局書記等。他少年立志、朝氣蓬勃,在斗爭中淬煉了堅強的革命意志,從一名“紅小鬼”一步步成長為黨的領導人。
胡耀邦同志心念家鄉、情系家鄉。他擔任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后,多次回湖南指導工作,鼓勵湖南青年要“眼光遠大,堅決前進”。1962年至1964年,他兼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兼湘潭地委第一書記,大力調整農村生產關系,推動湘潭糧食產量達到解放后的最高水平。1981年,他主持召開湖南工作座談會,要求湖南各級干部大刀闊斧改革,為促進湖南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干部隊伍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胡耀邦同志的崇高風范永遠是家鄉人民學習的榜樣。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在大革命失敗、黨領導的革命斗爭進入艱難時期,在家鄉毅然投身革命,在60年的革命生涯中,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始終對黨堅貞不渝、初心不改。他心系人民、服務群眾,強調“為人民服務是最大的樂趣”,要“多為人民做好事”,無論是在地方工作還是在中央工作,他經常訪貧問苦,幫助群眾解決難題,嚴厲批評個別干部“不愿到貧下中農家去是忘本行為”。他實事求是、真抓實干,強調“共產黨員要靠實事求是吃飯”,要求黨員干部當“動手干部”不當“吊手干部”,他到湘潭工作后大部分時間都在基層調研,堅持從田少山多的實際出發,提出大抓糧食生產、大抓畜牧業、大抓經濟作物、大抓封山育林。他嚴于律己、廉潔奉公,在擔任黨的主要領導職務后,特意寫信給家鄉,不準敲鑼打鼓放鞭炮、不準搞慶?;顒?,對自己和家人,胡耀邦同志要求格外嚴格,不準哥哥外出作報告,多次拒絕為親侄子安排工作的請求。胡耀邦同志的高尚品格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作為家鄉人民,對胡耀邦同志最好的紀念就是把老一輩革命家開創的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保持昂揚斗志、勇于攻堅克難,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1日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