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維突破”助合肥工業騰飛
五年來,省城工業經濟“量質齊升”,總量再上一個千億臺階

人形機器人“夸父”在瑤海區青年創意田園開跑。通訊員 嚴莉 關堂所 攝
11月19日,合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決勝‘十四五’ 搏出新精彩”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期間合肥市工業和信息化工作的總體情況。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以來,全市工業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7%,高于全國6.8個百分點,總量再上一個千億臺階,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工業經濟實現“六維突破”
發布會上,合肥亮出了“十四五”工業經濟的亮眼“成績單”,在工業規模、企業培育、鏈群融合、產業創新、數智賦能、改革創新等6個維度取得階段性、標志性成就。
“十四五”以來,合肥工業規模邁上新臺階。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7%,高于全國6.8個百分點,高于全市GDP年均增速6.6個百分點,總量再上一個千億臺階。其中2024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8%,居全省第1、萬億GDP城市第1位。今年1~10月,增速達16.1%,連續4個月居萬億GDP城市第1位,創近4年新高。
在企業培育方面,合肥構建了“規上企業-專精特新-上市企業-龍頭企業”的梯度培育體系。今年以來新增、凈增規上工業企業數均居全省第一,總量首次突破3000戶。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12戶,居全國城市第14位。
產業集群建設成效顯著。“十四五”以來獲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1個、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3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3個。如今,光伏逆變器、儲能系統、分揀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量位居全國城市第1位。
產業創新動能持續增強。合肥獲批建設2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數量居全國城市第4位;擁有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3個,居省會城市第2位。
數字化轉型與綠色發展齊頭并進。合肥獲評國家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累計獲批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2家。建成智能工廠131家,創建全球“燈塔工廠”6家次。在綠色制造方面,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24.8%,超額完成“十四五”下降15%的目標任務。
改革創新持續釋放活力。合肥在全國工信系統首創設立市場拓展處,打造“鏈聚廬州”活動品牌。三年來開展各類供需對接活動450場,參與企業1.7萬戶次,簽約金額超310億元。
構筑新型工業化新優勢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合肥市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方向,通過系統謀劃和協同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
在智能化發展方面,合肥著力構建“云、網、端”互聯互通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建成5G基站2.9萬個,每萬人擁有量位居全國前列,入選工信部首批5G應用“揚帆”行動重點城市。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成效顯著,獲評國家級平臺12家,位居全國第6位。作為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已推動378戶試點企業數字化水平達到二級以上,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智改數轉”全覆蓋。
在綠色化發展方面,合肥市制定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大力推廣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超330項技術產品入選國家和省級推薦目錄。通過開展“綠色制造進企業”等活動,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43家、省級綠色工廠102家。
在融合化發展方面,合肥積極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在智能語音、圖像生成等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其中,星火大模型語音模塊已覆蓋超千萬輛汽車,市占率位于行業首位。在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重點領域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賦能工程,發布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場景50個,6個項目入選安徽省十大標桿場景。
產業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近年來,合肥堅持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在2024年先進制造業百強市中位列第13位,產業規模與競爭力同步提升。
合肥堅持“雙輪驅動”發展戰略,一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已成功培育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先進光伏及新型儲能等6條營收超千億的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在傳統產業升級方面,合肥將技術改造作為關鍵抓手,引導裝備、家電、食品等行業通過設備更新、工藝升級和數字賦能實現提質增效。其中,色選機行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向智能分揀領域拓展,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50%;鋰電叉車和氫燃料叉車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面,合肥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屏-芯-終端”全產業鏈布局,LCD面板出貨量約占全球十分之一,顯示驅動芯片代工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
在前沿技術布局上,合肥圍繞主導產業技術變革趨勢,全流程支持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具身智能產業快速發展,機器人年產量達3萬套,是2020年的10倍。氫能產業初步形成“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記者 周洪)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