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在長三角城市群的“人才爭奪戰”中,蕪湖是個獨特的存在——沒有省會城市的高校資源紅利,沒有超一線城市的虹吸效應,卻憑著“人才增值型城市”的清醒定位,用三年時間實現人口年凈增5萬、大學生招引量從1.6萬躍升至12萬的“逆襲”。
如今,這座城市正以“城市品質提升”夯實人才安居之基,以“低空經濟”開辟人才用武之地,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激活人才創新潛能,在三個維度的深度聯動中,書寫著非省會城市“人均高、人口增”的高質量發展答卷,也為新時代人才戰略提供了可復制的“蕪湖樣本”。
從“宜居空間”到“情感歸屬”,讓人才“來了不想走”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不是貼在墻上的標語,而是蕪湖吸引人才的“底層邏輯”。
作為住建部全國首個城市更新推進會的舉辦地,這座城市跳出“大拆大建”的傳統路徑,以“繡花功夫”重構城市功能與溫度,把“健康增值”“情感增值”藏進人才的日常,讓“落腳”變成“扎根”,讓“過客”變成“家人”。
鏡湖區濱江片區的變遷,是蕪湖品質升級的縮影。三年前,這里還是布滿斑駁廠房的老工業區,如今已變身“長江會客廳”——沿江步道串聯起24小時城市書房、江景生態公園與科創孵化器,上班族午休時能在書房里查資料,下班后可沿著江岸慢跑,周末還能帶著孩子在公園參加人才親子沙龍。
蕪湖的品質提升從不是“單點閃光”,而是“全域覆蓋”。為了讓人才在工作與生活間無縫銜接,城市在景觀最優、交通最便的地段布局了18個一流科創園區,每個園區都同步配套“蕪小園”口袋公園、人才公寓與商業街區,實現“15分鐘創新圈”與“15分鐘生活圈”的疊加。
不僅是城市,“紫云英”也滋養著農村的土地,為返鄉人才提供文化滋養、創業支持和社交平臺,助力他們在家鄉扎根發展。
“95后”巾幗新農人盛阿美的經歷極具代表性:2021年,她辭去城市商務主持人的工作,回到繁昌區戴店村接手水稻合作社,正是在“紫云英人才計劃”的扶持下,獲得了創業補貼、免費技術培訓和產銷對接支持,如今不僅建成2000畝“蕪湖大米”種植示范基地,去年累計直播銷售近萬單,助力周邊20余戶農戶增收。“一開始,只是憑借著對家鄉的熟悉和一腔熱情,投身農業種植。”盛阿美坦言,是蕪湖出臺的一系列鼓勵返鄉創業的利好政策,給了她義無反顧扎根農村的底氣。
更打動人才的,是藏在細節里的“溫度”。蕪湖推行“人才服務管家”制度,為高層次人才配備專屬對接人,從落戶、住房到子女入學,全程跟蹤辦理。中北大學碩士梅家豪2021年入職奇瑞后,很快成為“紫云英人才計劃”首批政策受益者,不僅拿到人才補貼,還順利解決了購房置業問題,如今已扎根奇瑞研發部門,見證企業成長為世界500強。
在蕪湖,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科創園區里的24小時便利店與健身房、人才會客廳定期舉辦的行業沙龍與交友活動、針對年輕人才推出的“租購房補貼”政策……這座城市始終相信,留住人才的不僅是事業平臺,更是“柴米油鹽里的安全感”。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在長三角40城中,蕪湖人均GDP排第14位,人均GDP排第10位,優質的公共服務與經濟質量,讓“來了不想走”成為越來越多人才的共識。
以“新質賽道”聚“高端人才”,讓人才“干得有奔頭”
“非省會城市要吸引人才,不能跟大城市‘拼資源’,得‘拼賽道’。”蕪湖市委主要負責人的這句話,道出了城市布局低空經濟的初衷。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低空經濟是蕪湖瞄準未來的“特色王牌”——依托奇瑞、聯合飛機等龍頭企業的產業基礎,這座城市構建起從研發、制造到應用的低空經濟全產業鏈,用“事業增值”的磁場,吸引了一批來自各地的高端人才團隊,讓“在蕪湖搞低空經濟”成為行業里的新風向。
聯合飛機的“落地生根”,是蕪湖低空經濟的“生動注腳”。
2021年底,聯合飛機集團在灣沚區航產園成立全資子公司,總經理閆懷強作為“1號員工”來到蕪湖,如今已舉家定居成為“新蕪湖人”。
“政府真正做到了‘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我被評定為市級B層次人才,購房、醫療都有優惠便利,這讓我徹底安了心。”閆懷強說,在蕪湖的支持下,企業已建成“一院四基地”產業集群,正協同打造“大型無人機之都”,而他本人也入選了2024安徽年度經濟人物。目前,蕪湖航產園已集聚上下游企業近200家,形成研發、制造、維保、運營全鏈條,為人才提供了完善的產業生態支撐。
政策的“精準滴灌”,為低空經濟人才掃清了“后顧之憂”。蕪湖在全省率先出臺《低空經濟產業發展規劃》;稅務部門更組建“智稅+航空”專業服務團隊,為企業提供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跨境業務涉稅輔導等精準服務。
更重要的是,蕪湖讓人才的“創新成果”能落地、能變現:在長江蕪湖段,無人機常態化監測生態;在鏡湖區,警用無人機讓警情處置效率得以提升。聯合飛機的無人機系統已適配國際市場,與阿聯酋EDGE集團達成深度合作。截至2024年,蕪湖以蕪湖航空職業學院為主體,至今已培育航空研發型、工匠型人才643名。
靠“產業升級”育“創新人才”,讓人才“成長得更快”
如果說低空經濟是蕪湖的“新賽道”,那么新一代信息技術就是賦能傳統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
人才的“智力增值”離不開產業的“創新土壤”——依托“政產學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路徑,蕪湖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汽車、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雙向奔赴”,既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也讓信息技術人才在“解決真問題”中快速成長,實現“人才與產業共升級”。
在南陵縣,中科微至的崛起印證了蕪湖數智產業的培育能力。這家從外地落戶的企業,如今已將南陵建成全球制造中心,其自主研發的交叉帶分揀系統準確率達99.99%。自2021年開始,連續3年產值都在10億元左右,物流分揀設備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35%。“這里的產業鏈配套越來越完善,從零部件加工到整機組裝都能本地化完成。”企業負責人說,當地還培育出像耿杰這樣的本土人才——從快遞小哥成長為無人配送車運營主管,高峰期管理著100多輛無人車作業,見證南陵智能物流裝備產業從無到有,集聚170家關聯企業的全過程。
蕪湖的聰明之處,在于為信息技術人才搭建了“成長梯隊”。針對高端人才,在上海設立“科創飛地”,實現“一線城市研發、蕪湖轉化”;針對中端人才,建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產業園,提供場地與資金支持;針對青年人才,與一批重點高校共建實訓基地,讓學生在校即參與企業項目。
站在“十五五”的起點,蕪湖提出了更清晰的目標:未來三年,計劃招引3000+博士人才、延攬10萬+工程人才、集結50萬+青年人才。
這條路或許依然充滿挑戰,但正如奇瑞從“草根”成長為行業龍頭的經歷一樣,蕪湖的人才戰略,靠的不是“先天優勢”,而是“后天努力”——用品質筑巢,用賽道聚才,用生態育才,這座城市正在書寫屬于自己的“人才逆襲”故事,也為更多非省會城市提供了“突圍”的方向。(記者 史睿雯 朱曉桐)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