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繁榮興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這不僅是對十八大以來文化建設實踐成果的精準概括,更明確了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前進航標。
文化創新創造離不開正確價值觀引領。如何實現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的社會功能成為新時代文化創新創造的首要問題。實現主旋律文藝作品“叫好又叫座”的雙贏是文化創新創造重點破解的難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不斷涌現出主題創新、藝術創新,深受人民喜愛的有筋骨有溫度的文藝精品。作品聚焦人間煙火的平民故事,實現從宏大敘事到日常生活書寫的范式創新。以《尋古中國》《中國》《文脈春秋》《何以中國》《大敦煌》《定風波》為代表的一批電視紀錄片和文化類專題片,向世人展示了中華文化的風采和魅力;《我和我的祖國》《守島人》《人世間》,同樣聚焦普通小人物、謳歌時代大主題,真實的故事創作飽含真摯的情感,深深地感動觀眾,傳遞了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
植根中國歷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創造弘揚中華文明,提升國際傳播力影響力。近年來,以文化理念創新和審美樣態創新持續“激活”經典的文化成果顯著,受到國內外關注和歡迎。“非遺”是具有民族文化藝術特色的活態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載體。被譽為“石上繡花”的影雕是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的國禮,憑借銳意進取實現國內項目產業融合和國際傳播模式創新的雙豐收;地方特色鮮明的“送王船”民俗,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遺成功,印證了開放包容是文明的活力來源。
有報告顯示,2024年,網絡文學海外用戶活躍用戶約2億人,新增注冊用戶3000萬人。2025年上半年,25款游戲海外吸金116億元,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火爆全球,斬獲第42屆金搖桿獎的終極年度游戲和最佳視覺設計兩項大獎。網劇、網文、網游成為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新三樣”,數字技術賦能表達創新、傳播創新和產業協同模式創新,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得到不斷提升。
數字技術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新業態的形成,智慧場館體系的建設提升數字文化場館網絡化與智能化水平,公共文化服務實現高質量發展。虛擬現實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實融合”場景也頻頻現身博物館與美術館,沉浸式觀賞有助于觀眾領略展品厚重的歷史感與獨特的藝術魅力。博物館已經深度融入人們日常生活,從國博鳳冠冰箱貼、天宮藻井冰箱貼、甘博麻辣燙毛絨玩偶等各地博物館文創百家齊放,到“動態文創”的提出,再到IP數字化“沉浸文創”的探索,不斷引燃文博熱。博物館數字化技術催生博物館文化新樣態:互動式展覽屏幕、增強現實體驗、社交媒體敘事及全虛擬博物館導覽。近年,河南博物院積極探索數字化賦能創新,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讓古老的文明“動”起來;河南衛視舞蹈節目《唐宮夜宴》走紅,以此為契機開發唐宮夜宴侍女IP形象,推出系列盲盒;沉浸式文物講解劇《國寶奇妙游》,讓國寶娓娓述說傳奇;《瑪雅文明》探索體驗VR展,讓人仿佛穿越時空,助推全球文明交流互鑒。
依托短視頻平臺等整合資源構建線上線下文化消費閉環,網絡視頻對線下文化賦能效應逐漸顯現。短視頻平臺通過整合本地政務資源、平臺流量與商家資源,為更多實體商家帶去新客流?!恩攘ο嫖鳌肥侵袊撞吭鷳B民俗文化全景呈現的文旅融合演出,深度融入張家界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盡情演繹巫儺文化,數字燈光復刻出三千奇峰拔地而起的壯闊,美輪美奐;《長恨歌》是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以華清宮為天然劇場,訴說著十三朝古都的歷史故事;《馬之舞》演藝將蒙古族長調的悠揚、呼麥的渾厚與馬術的豪邁融為一體;廣東粵劇成功讓“非遺”破圈,文旅演藝賦能。文化賦能旅游,旅游傳承文化,二者融合相得益彰。
當然,經濟水平不平衡帶來的文化發展不同步,資金、觀念差距導致的文化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依然存在。人文與科學、價值與產值依舊是文化發展考量的維度。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激活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產品,依然是我們不斷追求的方向。(作者:楊杰,系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信息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