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游客在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花臺高空棧道上游玩。通訊員 何清 攝

11月11日,“皖美十四五 再啟新征程”2025網聚美好安徽網絡主題活動北線采訪團,走進坐落于淮南市山南新區政務核心區的春申里文旅街區。記者 李博 攝
安徽是一方被文墨浸染、藝術滋養的沃土,這里山水之韻與梨園之音和鳴共響,人文之勝同藝術之美相得益彰。
近年來,安徽認真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的重要指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續做好“百業+文旅”“文旅+百業”大文章,“美好安徽 迎客天下”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推動安徽文化建設,人民政協有擔當。省政協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持續圍繞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篇大文章深耕細作,展現出對安徽文化的系統性思考與戰略性布局。
同題共答
為安徽文旅建言
今年,省委著眼安徽發展全局,系統提出了7個方面47個創新之問,其中包括“如何因地制宜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先行區”“如何以科技創新催生文旅消費新場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
省政協與省委、省政府同題共答、同頻共振,年初就共同商定將“培育一批新業態新平臺新項目,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列入重點協商計劃。
10月16日,這一月度專題協商會順利召開。會議共收到發言材料95篇,充分展示了人民政協情系全省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情懷和智慧。
“文旅產業關聯度高、帶動性強,不能僅靠文旅部門‘單打獨斗’,要加快構建‘大文旅’工作體系,強化統籌協調,形成發展合力。”金濤委員說。
楊林秀委員建議,我省應進一步搶抓“科技+文旅”機遇,以資源數字化筑牢融合基礎,以場景沉浸化助力引流長留,以產業生態化完善支撐體系。
席峰委員提出,要積極搭建“產業+互聯網+金融”平臺,探索知識產權質押、“文旅貸”等多元融資模式,激發本土文旅企業新活力。
丁百靜常委援引蘇超“體育賽事引流、文旅消費變現”的融合新范式提出,要舉全省之力,積極申辦國家級綜合性賽事,同時持續優化“奔跑江淮”路跑系列等本土品牌,提升競技水平、運營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林清委員就研學經濟發展提出,要從“全齡段、深體驗、強賦能”三維發力,打造研學旅游新高地。
“開業僅3個月,淮北老電廠1969文化街區累計接待游客97萬余人次,外地游客占比超35%。”錢界殊委員介紹淮北市充分利用原淮北發電廠騰退空間培育文旅新業態的經驗,為全省的“工業遺產﹢文旅”工作提供參考。
委員們議大事、獻良策,各抒己見。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同志作出回應,表示將加強與相關部門協同配合,把委員們的真知灼見細化為“任務書”“施工圖”,推動文旅產業百花齊放、加速蝶變。
久久為功
提升文化軟實力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聚焦“文化鑄魂、挖掘、供給、產業、傳播”五大文章,省政協始終堅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一方面,深入建言資政。從圍繞“加快建設繁榮興盛的文化強省”等主題召開月度協商會,到開展“加強合肥文化功能建設”“新時代徽商精神”等重大課題研究,再到組織住皖全國政協委員學習考察、提出借鑒敦煌文化旅游發展經驗等建議,始終以履職盡責的使命擔當,助力把安徽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發展優勢。聚力答好文化領域的“創新之問”,先后報送《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發展模式對我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啟示》《關于“十五五”時期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支柱產業的建議》《關于科技賦能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肯定。
另一方面,廣泛凝聚共識。充分發揮老委員聯誼會、書畫研究院、徽黃室等平臺作用,團結凝聚文化藝術界別委員和專家,開展特色文化活動。辦好《江淮文史》,深度挖掘地域文史資源。舉辦長江經濟帶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和地方戲曲名家講堂等,助力提升徽風皖韻文化軟實力。
今年11月6日,省政協還前往安慶就“推進文化傳承發展”開展調研,并在再芬黃梅公館為“省政協徽黃室研學交流基地”揭牌。“要發揮好人民政協‘重要陣地’‘重要平臺’‘重要渠道’的作用,結合‘十五五’規劃編制,聚焦‘推進文化傳承發展’等課題,開展‘小切口’調查研究,努力建真言、獻良策、出實招。”省政協主要負責同志一番話語,彰顯了政協對安徽文化的深切情懷和使命擔當。
“開門著書”
深入梳理“五大文化”
今年10月15日,由省政協組織編纂的《中國文化里的安徽》正式首發。本書從徽州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及黃梅戲文化等“五大文化”視角梳理和總結了安徽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總體來說,本書編撰視野寬、角度新、內容精,較好實現了‘勘察中國文化里的安徽元素,呈示安徽地域中的中華文明’的初衷。”編纂成員一致認為。
堅持以守正創新精神,踐行存史興文之責,推進安徽文化研究。早前,省政協還組織編纂了《安徽文化讀本》《長江文化讀本》。這三本書共同組成安徽文化研究的“三部曲”,形成“省域—流域—全域”的完整文化研究序列。
文有脈,行必遠。連續擔任上述書目執行主編的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錢念孫認為,要對浩瀚歷史的意義與價值進行深入發掘和現代闡釋,在古與今、中與西的對峙、碰撞和交流中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走好‘兩個結合’的必由之路,關鍵在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開門著書”“協同研究”……這些將文化工作納入政協履職中的一系列舉措,有力地將政協的智力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的實際動能,體現了“雙向發力”的政協特色——既為安徽文化建設凝聚智慧,也通過文化共識增強社會凝聚力。
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20日至24日,全國婦聯系統港澳執委和特邀代表一行來皖考察時,省政協還特意安排贈送他們《安徽文化讀本》《長江文化讀本》,作為了解安徽的“導本”。
潤物無聲,成風化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繁榮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提升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如今,在省政協的傾情助力下,安徽文化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正以愈發自信、從容的姿態,從江淮大地走向全國,邁向世界舞臺。(記者 李明杰 通訊員 方倩)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