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楊鳳城教授領銜撰寫的《賡續文脈——中國共產黨與中華傳統文化》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該書系統研究中國共產黨百余年認識和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進程,深刻揭示中國共產黨賡續中華文脈的基本經驗和內在規律,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參考。
全書以鮮明的問題意識貫穿始終,即通過歷史考察和歷史比較來揭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賡續中華文脈”。探討中國共產黨與中華傳統文化的關系,并不是一個新的研究議題。然而,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條件創造新的問題意識。全書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從整體上重新考量中國共產黨認識和對待傳統文化的歷程。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林林總總的振興中華文化的理論設想,但只有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扭轉了“文明蒙塵”的被動態勢,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從社會實踐中書寫現代文明篇章。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在歐洲的處境,揭示資本主義全球擴張對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多重影響,揭示共產主義革命要實現“兩個決裂”。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不僅堅定共產主義理想,而且找到了通向這一最高理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兩個結合”等具有原創性的理論方法。放眼世界現代化史,傳統往往被視為現代化的阻力。比較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中華文明始終在場、發揮支撐作用并獲得生命更新。這些特點表明中國共產黨具有獨特的文化自覺能力。
全書分為上下兩編,涵蓋中共黨史的四個歷史時期,全景式呈現中國共產黨百余年來認識和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進程。近代中國激烈批判傳統文化的現象反映出仁人志士對中華文化的內在問題與外部沖擊的反思,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支撐著這種反思和探索,尤其體現為接受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傳播和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思想方法上實現由片面批評傳統文化到辯證審視傳統文化的轉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探索進程中,中國共產黨解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發展中華民族新文化的理論課題,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理論,在新民主主義文化層面闡明傳統與時代、民族性與世界性、形式與內容、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等命題,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在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解決經濟文化落后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課題,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兩個結合”等理論,在社會主義文化層面闡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發展路徑,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全書既講清楚主流主脈,又總結歷史經驗,完整地呈現出中國共產黨認識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圖景。
全書從認識和對待兩個維度揭示中國共產黨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多重關聯,對理論文本和實踐行為進行對比分析。一方面,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闡明中華傳統文化的性質、前途、民族性與世界性、意識形態屬性與文化屬性等要素,形成馬克思主義的傳統文化論域。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建設、社會動員、戰略策略制定等實踐中,既有吸收轉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比如“實事求是”“黨性修養”等;又有身處中華傳統文化之中的“日用而不覺”。可見,理論認識與實踐行為并非亦步亦趨的關系。比較而言,理論認識具有顯性、原則性、理想性的特點,而實踐行為更多地體現為隱性、靈活性和現實性的特點,更加深刻地揭示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性。其中,既有馬克思主義對中華文明生命更新的積極作用,使其中的優秀因子得以重鑄升華;又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馬克思主義文化生命的積極作用,使其中的價值追求化為文明新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擺脫了在歐洲徘徊的命運。這從歷史層面揭示“第二個結合”“魂脈”和“根脈”等黨的創新理論的學理內涵,揭示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意義。
面向新時代的文化使命,《賡續文脈——中國共產黨與中華傳統文化》從新的問題意識出發,深刻揭示中華文明現代發展的規律性特點。這一歷史進程首先是中華文明的現代發展史,是整個中華文明發展史的一部分。中華文明正是在“舊邦新命”中實現不斷發展的,而文明互鑒是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近代以來,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開啟“舊邦新命”,但也面臨著“古今中西之爭”,面臨著通過國力強弱而論定文化優劣的現實境遇。中國共產黨依靠馬克思主義指導而穿透重重迷霧,并依托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而推動中華文明賡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因此,我們需要汲取歷史經驗、保持歷史定力、堅持守正創新,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作者:齊衛平,系華東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研究員)(光明日報)
信息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