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進一步織密“監管網絡”,構建嚴密高效質量防線——
好房子,安徽如何造
9月10日上午,合肥新橋國際機場T2航站樓項目建設正酣,施工現場機械轟鳴、工人忙碌。
“除了T2航站樓,機場改擴建工程還新建67個空側站坪機位及綜合交通中心等配套設施,計劃將機場升級為4F級機場,滿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的發展需求。”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有限公司航站區工程部副部長胡眾介紹,為了保障項目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工程不僅在施工過程中加強管理,還積極應用BMI技術提高圖紙深化效率及精度,并推廣應用焊接機器人、巡檢機器人等智能設備,統籌施工現場進度、物資、質量、造價和安全等全方位管理。
20多公里外的合肥未來大科學城,被稱為“BEST”的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同樣在加快建設。作為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俗稱“人造太陽”)的后續項目,BEST將在EAST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核聚變能源的經濟性和可行性。
“有別于一般的房建項目,BEST項目具有科研和建設雙重屬性,項目建設涉及大量的關鍵技術創新和攻關,工藝系統極為復雜,對建筑工程要求標準極高。”中建四局第六建設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副總工汪銀廣告訴記者,面對多項技術挑戰,項目團隊嚴格把控每一環節,通過多專業協同攻堅,確保工程效率與質量并行。
當天,以“品質好房子 匠心安徽造”為主題的2025年全省住房城鄉建設系統“質量月”活動在合肥啟動,聚焦質量創新、聚力品質提升,旨在著力構建“政府帶頭抓質量、企業主責建好房、群眾受益住好房”的良好格局。
記者注意到,與會人員不僅觀摩了新橋機場改擴建工程項目和BEST項目,還參加了“質量大講堂”的培訓學習,結合“好房子”建設,圍繞新建(在建)住宅工程的滲漏、開裂等質量易發問題,督促監督機構加強監管,推動項目施工質量提“質”增“效”。
從重大基礎設施、大科學裝置再到高端住宅項目,我省在工程建設質量領域不斷探索并取得顯著成效。在“質量大講堂”上,來自安徽綠詠置業有限公司的開發拓展總監程千千分享了合肥綠城某住宅項目在打造“好房子”過程中的設計與建造經驗。“比如我們應用噴氣增焓空氣源熱泵系統、智能家居系統等,有效提升業主生活舒適度,同時在建造中嚴格質量管控,組織成立業主質量監督小組,讓業主全程參與項目質量監督。”程千千說。
工程質量是行業發展的生命線,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城市未來和競爭力。尤其是在建造“好房子”方面,必須始終將質量安全放在首位。
“當前,建筑業正向著工業化、數字化、綠色化方向轉型,裝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綠色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的發展,本質上要求更高標準、更精細化的質量管理。沒有過硬的質量,沒有‘好房子’的支撐,任何創新轉型都難以持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趙新澤表示,工程質量不僅關系到城市形象,更關系到投資環境和發展競爭力,打造優質工程、精品工程,能夠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環境。
趙新澤說,我省將深入開展優質工程創建活動,打造更多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標桿工程。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鼓勵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和關鍵技術攻關,促進建筑業企業以工法開發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技術積累和科技成果轉化。此外,還將著力打造工程質量監督“鐵軍”,努力提高一線監督人員業務素質和專業技能,全面提升施工隊伍技術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好房子”建設中,我省如何進一步織密“監管網絡”,構建嚴密高效質量防線?
近日,省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總站研究制定了《“好房子 安徽造”工程質量監督八項措施(試行)》,結合“好房子”建設標準,在材料進場管理、主要設備進場質量、實體質量控制、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等八個方面作出詳細部署,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好房子”的新期待。
隨著“質量月”活動的深入推進,我省正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更嚴監管,全力推動“好房子”建設落地見效。
“目前,省市縣三級‘上下貫通、左右銜接、內外聯動’的監督體系基本形成,我們還會嚴格實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化管理模式,切實發揮質量監督的‘衛士’作用。”省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總站站長黃欣表示,將扎實推行“業主開放日”制度,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同時,采取靈活多樣廣覆蓋的形式,加強工程質量監督檢查,規范工程質量檢測市場秩序。(記者 許昊杰)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