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陳云同志的革命生涯長達70年。他從長期實踐中總結提煉的“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的“十五字訣”,體現了他鮮明的工作特點和領導風格,彰顯了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傳承。
察實情,“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
據《陳云年譜》記載,1960年6月,陳云致信上海市人民評彈團團長吳宗錫等人,談了他對評彈《青春之歌》錄音的看法,特地提到其中有兩點不符合事實。一是“這一元只能買兩個大餅”不實,理由是1937年全國抗戰以前物價微漲,但幣值基本穩定,那時一元錢的購買力,約等于當前人民幣二元五角或三元。二是“三一八慘案”不是蔣介石的部隊開槍殺人,理由是當時北伐軍還沒有到北京。這封信,小中見大,充分反映了陳云對歷史真實的較真態度。
1961年4月,陳云在同上海評彈團演職人員座談時,對前幾天在南京聽評彈,聽到一段唱詞是“大躍進”時“水稻高產20萬斤,一個西瓜200斤,桃子大的像臉盆”,他當即表示不認可,并要求對這類唱詞進行檢查。
如何把人看準、認識全面,是察實情的重要方面。全國抗戰期間,陳云曾擔任過7年中央組織部部長,對此很有見地。1938年9月,陳云列舉了一些同志在識別干部時存在的毛病:了解人的時候只看他的今天,不看他的昨天,或者只看過去不看現在;只看見功不看見過,或者只看見過不看見功;只看今天的好,不看見昨天的壞,或者只看見今天的壞,不看見昨天的好。“這樣就往往對于干部不能有根本的估計。所以我們看人不要只看一時,只看一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共中央著手進行平反冤假錯案工作。1981年3月,陳云向鄧小平等人建議:“潘漢年的案件需要復查一下,我認為他當時并未真心投敵,否則不能解釋劉曉領導下的上海黨組織為什么能完整地保持下來。我收集了一些公安部的材料和與潘漢年同案人的材料,這些材料,并無潘投敵的確證。現在,所有與潘案有關的人都已平反。因此,提議中央對潘漢年一案正式予以復查。”在他的關心推動下,1982年8月,黨中央為潘漢年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對于如何把實際看全面、把情況弄清楚,陳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絕招就是注重調查研究,反對片面性和主觀主義。1956年11月,陳云強調,我們做工作,要用90%以上的時間研究情況,用不到10%的時間決定政策。1962年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召開期間,毛澤東說:“陳云同志懂得較多,他的方法是調查研究,不調查清楚他就不講話。”1979年,陳云在寶鋼是否繼續建設的爭議中,親自調研,最終確定了寶鋼的建設方向,既順應了國家經濟發展大局,又贏得了國際聲譽。
謀實招,“善于采取適合當時當地環境的工作方法”
陳云強調,謀實招,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所有正確的政策,都是根據對實際情況的科學分析而來的。”陳云提醒黨員干部,一切工作方法,必須隨每個地方的不同情形來決定。必須善于了解各種環境的不同,善于采取適合當時當地環境的工作方法。1939年1月,陳云起草關于中共地方黨部領導方式問題的講話提綱,提出,“領導機關對下級指導要區分命令和建議兩種形式,在某些問題上允許下級根據實際情況處置。”
從實際出發,必須反對教條主義。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陳云就反對教條主義和“一刀切”的工作方法。他發現蘇區工人在經濟斗爭中存在“左”的錯誤傾向,比如“提出過高的經濟要求,機械地執行只適用于大城市的《勞動法》,使企業不能負擔”。為此,他專程到汀州考察京果業的發展情況,提出要“依照實際情形,規定適合于每個企業的經濟要求,不能千篇一律抄錄《勞動法》”,并指導工會支部重新訂立適合實際的合同。
從實際出發,還必須反對經驗主義。1948年10月,陳云在東北局常委會會議上指出:經驗主義有兩種,一種是只從過去的經驗出發,不從現在的實際出發;另一種是從片面的實際出發。他提醒大家,情況變了,方法也應有所改變,不能只憑經驗辦事。
謀實招,關鍵是要在深入研究實際情況后拿出“管用”的對策。在不同時期,陳云總是能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開展工作、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抗日戰爭期間,陳云領導制定了“了解人、氣量大、用得好、愛護人”的十二字干部政策,提出了德才兼備的用人原則,有力地推動了干部隊伍建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陳云積極支持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政策,明確提出“系統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首要問題”。“對外開放,充分利用外國有用的東西加快國內建設,這是完全正確的。”陳云的這些觀點,對在當時條件下解放思想、沖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束縛,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求實效,“每件工作做到底,就是最有成效,最快速度”
陳云崇尚真抓實干,提倡腳踏實地,反對虛夸浮躁、急功近利。既要積極,又要穩妥,是他的一貫思想。1940年12月,陳云撰寫《關于領導方式與自我批評問題》講話提綱,提出“工作要一件一件來,每件工作做到底,就是最有成效,最快速度”。
求實效的最終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讓群眾得實惠。陳云說過,不要看不起吃、穿、用,油、鹽、柴、米,這是人民的大事。“人是要吃飯的,不能天天靠吃馬列主義過活,一天不吃飯,肚子就餓得哇哇叫。”“在當前農民口糧不足的情況下,農民最關心的不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而是吃飯還是吃粥。”1962年7月,陳云建議用分田到戶,實質上是包產到戶的辦法,來刺激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以恢復農業產量,他因此受到多次批評,但也從不后悔。
求實效,必須著眼全局和長遠,防止急功近利。“文革”結束后,全黨工作重點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轉移,國民經濟發展中重大比例關系失調的問題日益顯現。1980年12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陳云闡述了采取堅決措施調整國民經濟的必要性。他說:“調整意味著某些方面的后退,而且要退夠。不要害怕這個清醒的健康的調整。調整不是耽誤,不調整才會造成更大的耽誤。”鄧小平完全贊同陳云的意見,指出,“這次對經濟作進一步的調整,是為了站穩腳跟,穩步前進,更有把握地實現四個現代化”。他們的真知灼見,對于糾正當時脫離實際、急于求成的經濟建設有極強的指導作用。(摘編自《世紀風采》2025年第4期 顧俊/文)
信息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