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国产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片,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欧美gay视频

一份戰火中的入黨志愿書
98歲安徽抗戰老兵入黨志愿書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訪問次數: 143        作者: ahjgbzw                發布時間:2025-06-25

[字體: ]

  6月24日,天剛微亮,馬鞍山市的宋漢明和宋金明兄弟倆就啟程出發,乘坐高鐵前往北京。

  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工作人員已等候多時。按照約定,一份在戰火中填寫的入黨志愿書,當天將被送入該館收藏。

  “這是一份珍貴的文物,接下來我們將把它建檔保護,未來有機會將在相關展覽中展示出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文物征集人員常曉雯說。

  這份入黨志愿書的主人,名叫宋則和,今年98歲,是宋漢明和宋金明的父親,1943年參加革命,1948年申請入黨。

  專門奔波1000多公里,只為送一份入黨志愿書。對于兄弟倆來說,這份入黨志愿書背后,不僅有一個關于老兵的故事,也有一塊關于父親的“拼圖”。

  打開一個舊物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不久前,宋漢明接到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來電,詢問家中是否有相關革命文物。

  “這一問,還真有!”宋漢明說,掛了電話,他直奔父親位于馬鞍山市雨山區的老宅,找到架在衣柜頂上,一個表面已經布滿灰塵的舊物箱。

  打開箱子,一件舊式軍服中,包裹著一個鐵盒。盒子里,一枚枚閃亮的軍功章下,一份不過巴掌大小的入黨志愿書,立刻引起宋漢明的注意——

  入黨志愿書上,紙面雖已泛黃,字跡依舊清晰,它顯示:時年21歲,擔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政工隊隊員的宋則和,認為“參加共產黨是光榮的”,希望“終身為黨奮斗到底”。

  “入黨志愿書為什么會在自己手里?”作為一名已有近50年黨齡的黨員,宋漢明帶著疑問詢問父親。

  “那時候是戰爭年代,每天都在行軍打仗,不斷變換生活環境,沒有統一保存條件,只能自己帶在身上。”父子一問一答之間,宋則和記憶的閘門,也隨之慢慢打開。

  宋則和回憶,那是1948年秋,淮海戰役前夕,一個晴天的下午,他在一戶農民家,用一支藍色的蘸水筆,一筆一劃,寫下入黨志愿書中的每一個字。

  槍林彈雨,戰火紛飛,紙薄易損,宋則和就一直把入黨志愿書,貼身放在離心臟最近的內衣口袋。“這是我的‘黨證’,必須看得像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他說。

  從烽火歲月走向和平年代,懷揣著這份入黨志愿書,讓宋則和時刻銘記:“要以黨員身份嚴格要求自己。”

  一次,他在戰場上臨危受命,帶領一個分隊搶救傷員。整夜鏖戰下來,血水沾粘口罩,浸入他的雙唇,讓嘴難以正常張合。

  歷經血與火,走過風和雨。

  “準予轉黨。”翻開入黨志愿書的最后一頁,一行黑字、一枚紅章,定格了1950年2月27日。這一天,宋則和銘記在心。

  “1945年,到黨的七大召開時,填寫志愿書已經成為黨員入黨的必經手續之一。”宋漢明查閱相關資料,漸漸理解,為何這份入黨志愿書歷經77年,還能保存得如此完整。

  也正是從翻開這份戰火中的入黨志愿書開始,了解越深,更多疑問在宋漢明心中升騰:父親的信仰,究竟從何時開始萌芽?又于何處得到淬煉?

  還原一段抗戰史

  “東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當《新四軍軍歌》響起,那段浴血奮戰的歷史,一瞬間撲面而來。

  1937年,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主動將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積極倡導、有力推動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新四軍的星星之火,很快燃向皖江大地。

  宋則和出生于蕪湖一個篾匠家庭。本著“不做亡國奴”的樸素想法,1943年,16歲的他,跟著一位親戚,參加了新四軍,開始從事革命活動。

  第二年,宋則和被正式編入新四軍第七師,主要從事稅務工作。因為身手敏捷,戰友們愛稱他為“飛毛腿小宋”。

  “第七師又叫‘富七師’,為新四軍乃至延安都提供了物力和財力上的支持。”史海鉤沉,父親當年所做的事,在宋漢明腦海里有了輪廓。

  紙上得來終覺淺。最近一段時間,登門采訪的記者多了,幾乎每次,宋漢明都會主動坐到父親身邊,把往事聽了一遍又一遍。

  這是宋漢明第一次完整了解父親的抗戰之路。有時老宋的記憶突然“短路”,小宋都能及時接話“補位”。

  他難忘,父親說——

  “有一次我單獨出任務,遭遇敵人圍攻,四面都是喊‘殺’的聲音。一戶老百姓掩護我撤離,那時候我年紀小,就假扮成放牛娃,躲過了敵人追捕。”

  他感動,父親說——

  “抗戰勝利之后,部隊北上,我身上背著300塊大洋,一路上一分一厘都沒丟失或私自挪用,全部保存得好好的,最后如數交給組織。”

  他自豪,父親說——

  “新四軍從剛組建時的1萬人,到抗戰勝利時的幾十萬人,在這個被譽為‘華中人民的長城’里,也有我的一份貢獻。”

  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

  一支軍旗跟著黨旗走,融入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軍隊,怎么能不匯聚磅礴偉力、形成燎原之勢?

  一支時刻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記于心、踐于行的軍隊,又怎么能不得到老百姓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愛戴?

  “跟黨走”的篤定,日復一日,在宋則和心底扎下了根。

  兒子的心,伴隨講述,穿越歷史,跟著父親一起跳動。聆聽之余,宋漢明也在心里盤算:除了日常照料陪伴之外,自己還能再為父親做些什么?

  傳承一種精氣神

  入黨志愿書上,介紹人那一欄,填著兩個名字:史繼達、李平。

  他們在哪?還在世嗎?隨著年齡增長,父親開始健忘,與老戰友慢慢斷了聯系,宋漢明決定尋找他們。

  宋漢明從老宅里,找到一封父親與史繼達的通信。循著信上留下的地址,他聯系上史繼達的親屬,得知老人已于1976年在唐山執行任務時犧牲。

  有些時候,越是仔細地看這份入黨志愿書,越是深入去了解這背后的故事,宋漢明越是感覺到,他透過這份入黨志愿書,仿佛看到那一代人的群像。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戰時南征北戰的父親,為何到了和平年代,也是哪里有需要就去往哪里,即便轉業,也從不和組織擺籌碼、講條件,后來還甘愿從北京調到馬鞍山?

  宋漢明慢慢找到了答案。

  于是,他和家里人商量,三代人經過討論,一致決定:把這份入黨志愿書捐贈出去,讓更多人通過它,看到那一代共產黨員的初心。

  “不要宣傳我。”與記者交流時,宋漢明希望大家把目光,更多聚焦在這份珍貴的入黨志愿書上。

  今年71歲的宋漢明,是一名消化科醫生,2008年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至今還奮斗在臨床一線。

  弟弟宋金明說起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吃午飯時,宋漢明的手機鈴聲突然響起,醫院發來一張片子,邀請他一起遠程會診。宋漢明立刻放下碗筷,一旁的妻子勸他吃完再看。他不假思索地說:“病人一刻都等不了,換位思考,要理解他們的心情。”

  行勝于言。什么是信仰的傳承與力量?這就是信仰的傳承與力量。

  (記者 方舢 李季 文/圖)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竹市| 靖安县| 容城县| 滦平县| 两当县| 大竹县| 象州县| 出国| 沙雅县| 桃园县| 扬州市| 开远市| 临夏县| 高密市| 苏尼特右旗| 田东县| 林芝县| 肇东市| 上林县| 鄱阳县| 任丘市| 金昌市| 隆子县| 秭归县| 绥棱县| 错那县| 砀山县| 南江县| 阳西县| 白山市| 腾冲县| 革吉县| 丹寨县| 巫溪县| 郓城县| 五河县| 大田县| 瓦房店市| 泌阳县| 明溪县| 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