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山東是革命老區(qū),有著光榮傳統(tǒng),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山東,強調“要保護和運用好紅色資源,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推動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沂蒙精神的歷史地位、科學內涵、時代價值等重大問題,為新形勢下深入推進黨的作風建設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沂蒙精神的基本內涵為“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這是一個層次清晰、結構完整、邏輯嚴密、寓意深遠的有機整體。沂蒙精神實質是對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生動詮釋,是我們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的鮮活體現(xiàn),聚焦的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lián)系”這一與其他政黨本質區(qū)別的顯著標志。其中,“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是沂蒙精神的動力之源,揭示了沂蒙精神的創(chuàng)造主體及其相互關系,即革命戰(zhàn)爭年代黨政軍民之間以心換心、同向同行的雙向奔赴。一方面是無數(shù)共產黨人為了實現(xiàn)人民解放奮不顧身投入革命洪流,無數(shù)先烈忠魂長眠于沂蒙熱土;另一方面正是他們不懈奮斗的為民情懷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贏得了人民的衷心愛戴,轉化為“聽黨話、跟黨走”的情感認同和行動自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是沂蒙精神的本質特征,用形象的比喻描繪出黨群干群軍民一體共生、不可分割的關系狀態(tài),是黨政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同甘苦共生死的生動展現(xiàn),反映出黨的建設特別是黨的作風建設的基本導向和實際成效。沂蒙精神緊扣黨和人民群眾關系這一價值主題,是黨的作風建設重要成果和集中體現(xiàn),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臨沂考察時曾動情地說,“我一來到這里就想起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在沂蒙這片紅色土地上,誕生了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親、沂蒙紅嫂的事跡十分感人”。
“沂蒙六姐妹”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擁軍支前女英雄群體。在對敵斗爭中,她們主動挑起擁軍支前的重擔,發(fā)動全村男女老幼為部隊當向導、運彈藥、送糧草、烙煎餅、洗軍衣、做軍鞋、護理傷病員等。有一次,接到在兩天內將5000斤糧食加工成煎餅并運送到前線的緊急任務,她們帶領大家爭分奪秒趕進度,最終齊心協(xié)力把煎餅按時送到前線戰(zhàn)士的手中。烙煎餅期間,張玉梅一天沒顧上吃飯,暈倒在鏊子邊,醒過來喝了點水、吃上幾口東西又接著烙起煎餅來;公方蓮由于勞累過度,烙煎餅時打瞌睡手被燙傷了好幾處,但她仍然忍痛堅持把煎餅烙完。據不完全統(tǒng)計,僅萊蕪戰(zhàn)役和孟良崮戰(zhàn)役期間,“沂蒙六姐妹”帶領全村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清洗軍衣80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為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黨和人民軍隊一心為民的赤誠本色和“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優(yōu)良作風,贏得了沂蒙人民傾家支前、以命相托,構筑起堅實的大后方基礎,共同譜寫了氣勢磅礴的勝利史詩。陳毅元帥說過:“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yǎng)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1939年6月,中共山東分局和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徐向前、政委朱瑞等率領機關人員轉戰(zhàn)來到馬牧池鄉(xiāng)東辛莊。被徐向前稱為“沂蒙母親”的王換于創(chuàng)辦了東辛莊抗日戰(zhàn)時托兒所,專門負責撫養(yǎng)抗戰(zhàn)將士的子女。她挨村挨戶打聽,動員家有夭亡孩子的母親撫養(yǎng)需要哺乳的嬰幼兒,大點的孩子則由可靠人家進行照料。王換于積極發(fā)動群眾,更是以身作則,動員兩個兒媳撫養(yǎng)羅榮桓的女兒羅琳、徐向前的女兒小何等幾個孩子。在她們的感染和帶動下,4天多的時間,27個孩子全被安排妥當。王換于對兒媳們說:“咱的孩子沒了,還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讓烈士斷了根”,并定下了“烈士孩子先吃奶”的家規(guī),自家的4個孫子卻因營養(yǎng)不良、饑病交加而夭折。以王換于為代表的“沂蒙母親”所體現(xiàn)的“先公后私、舍家為黨”的精神風范,與黨的密切聯(lián)系群眾、艱苦奮斗等優(yōu)良作風息息相通、緊密呼應,彰顯了黨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休戚與共的深厚情誼。
在革命根據地,我們黨除舊弊、樹新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婦女解放運動,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沂蒙婦女則把對黨和軍隊的感激之情,轉化為革命自覺。被稱作“沂蒙紅嫂第一人”的明德英,幼年時因病致啞。1941年11月4日,她在“團瓢屋”(低矮茅屋)附近遇到一位身負重傷的八路軍小戰(zhàn)士,她急忙將小戰(zhàn)士掩藏起來并巧妙躲開日本兵。小戰(zhàn)士因失血過多已經陷入昏迷,明德英來不及生火燒水,尚處在哺乳期的她,敞開偉大的胸襟,將一滴滴圣潔的乳汁滴進小戰(zhàn)士的嘴中。小戰(zhàn)士得救后,明德英與丈夫每天為小戰(zhàn)士清洗創(chuàng)口,又殺了家中僅有的兩只雞給他補充營養(yǎng),直至半個月后小戰(zhàn)士傷愈歸隊。1964年,毛澤東觀看由明德英等真人真事改編的京劇現(xiàn)代戲《紅嫂》后說,演得很好,要拍成電影,教育更多的人,做共和國的新紅嫂。除明德英外,還有喊出“誰第一個報名參軍,俺就嫁給誰”的梁懷玉;發(fā)動30多名姐妹卸下自家門板當橋板、跳進冰冷河水中用身軀架起火線橋的李桂芳……她們以愛黨愛軍、忠誠堅韌、勤勞勇敢、無私奉獻的崇高品格鑄就了永恒精神,用大愛書寫“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時代華章,成為沂蒙精神耀眼奪目的閃光點。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無數(shù)可歌可泣的英雄兒女,用自己的奮斗、擔當、奉獻甚至犧牲生動詮釋了沂蒙精神的政治底色和價值追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是沂蒙精神最鮮明的特色,是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不忘歷史,方能更好開辟未來。我們要從黨的歷史經驗和精神譜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揚沂蒙精神,以百姓心為心,自覺以優(yōu)良作風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擁護,進一步凝聚起黨群、干群、軍民同心同德同進的磅礴偉力。(吳榮生 呂曉玲)(學習時報)
信息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