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體求知欲強、思維活躍,面對當代社會便捷多樣的信息渠道、多元多變的思想觀念,要不斷增強他們對錯誤信息的鑒別能力和抵御能力。中國共產黨有著一個多世紀的接續奮斗和實踐創造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和光輝業績,積淀形成了許多具有標識性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我們今天面向青年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寶貴資源。
講好中國共產黨為民愛民的奮斗故事
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好。新中國和好日子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犧牲的有名可查的共產黨員多達370萬人。新中國成立后,從西方反華勢力的圍堵打壓,到各類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是共產黨員作為“排頭兵”,用一次次挺身而出、犧牲在前,換來了國泰民安。中國共產黨來到世間,就是要完成近代以來其他政治力量都沒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講清楚黨和人民的魚水情。從將“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寫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我們的戰士把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給群眾,從解放軍初入上海“不住民房睡馬路”,到新中國成立多年后政府仍如數兌現戰爭年代的借條、公債券??梢姡h對人民的愛是最無私的愛。“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這是革命戰爭時代的民心;為了“兩彈一星”基地建設需要,青海金銀灘草原的1700多戶牧民在三天之內無償讓出祖祖輩輩世居之地,這是和平建設時期的民心。可見,人民群眾對黨的擁護是最由衷的擁護。
講好中國共產黨風華正茂的青春故事
講清楚黨的青春風華源于崇高理想追求。正是有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崇高追求,共產黨人的心中永遠燃燒著激情之火,于是才有了夏明翰被捕后“砍頭不要緊”的英勇無畏,才有了瞿秋白就義前“此地甚好”的淡定從容,才有了57歲的徐特立面對漫漫長征路依然精神抖擻闊步前行。我們黨對共產主義的信仰不是封閉僵化的教條式信仰,而是與時俱進,在不斷總結歷史之問、回答時代之問、直面未來之問中持續創新理論、開拓實踐。
講清楚黨的青春風華源于“趕考”自我清醒。大革命失敗后及時批判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努力糾正“左”傾錯誤,“文革”結束后果斷粉碎“四人幫”、破除“兩個凡是”,黨一次次拿起手術刀革除自身病癥。通過持之以恒加強自身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的執政基礎更加鞏固,從百年前南湖上的一葉紅船到如今領航中國的巍巍巨輪,成為充滿朝氣和銳氣的“史上最牛創業團隊”。
講好中國共產黨興文育人的學理故事
講清楚只有中國共產黨找到了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的正確發展路向。黨創立前夜的中國文化,正在古與今、東和西的雙重困境中進退失據,面臨著深重危機。以胡適、陳序經為代表的激進主義者認為中國文化“百事不如人”, 干脆通通放棄、全盤西化,其論甚囂塵上之際,連漢字的存在都開始變得岌岌可危。以梁漱溟、張君勱為代表的保守主義者則主張“惟古是尚”,試圖不加批判地恢復儒家的舊倫理精神傳統,其極端人物辜鴻銘更是留辮子、穿舊服,屢屢為納妾和纏足進行辯護。我們黨既不妄自菲薄,也不抱殘守缺,堅持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從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從推動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到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第二個結合”,真正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百年的文化激蕩中再鑄了國魂。
講清楚是中國共產黨讓中國文化重新找回了自信。啟蒙運動以降,西方文化及其話語體系逐步確立了在全球的統治地位,古老中國的大門被西方“堅船利炮”打開后,國人也一度自覺不自覺“以西解中”,進而對本土文化產生隔膜甚至自卑。中國共產黨始終牢牢堅持管文化、興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振興,推動中國話語體系建設。今日之國際學界,中國文化已具有自身風格與特質,正在為全球文化發展指出一種新路向,提供一種新愿景。
講好中國共產黨和平進步的大愛故事
講清楚中國共產黨是和平的黨、親和的黨。中國共產黨不以所謂“文明沖突”定義局部沖突進而視人類社會為意識形態戰場,更不主動輸出革命,面對艱難外部環境時,向來主張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主義改造,我們黨創造性地采用了和平贖買的辦法。改造完成后,又明確提出保留民主黨派作為參政黨,正因為我們黨是和平的、親和的,才使得“近者悅、遠者來”,有了戰爭年代斯諾、白求恩等的萬里來華、友華援華,有了新時代G20峰會、“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等。
講清楚中國致力于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早在1953年,周恩來總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國際上處理國家關系的重要準則。進入新時代,隨著大變局下全球格局深度調整,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更加舉足輕重。面對國際態勢,中國共產黨秉承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天下觀、外交觀,一如既往主張求同存異、合作應對,堅定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發展指出了擺脫零和“多輸”、走向和平共贏的全新方向。(作者:馬龍鋒,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黨委書記)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