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這是接近熱力學理論上絕對零度的溫度。1億攝氏度,這是比太陽核心溫度還要高多倍的高溫。
人們難以想象有一種裝置,既能經受住接近絕對零度的“極度冷凍”,又能經受住上億攝氏度高溫的“極端炙烤”。而在合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將人們眼中的“不可能”變為現實。
今年1月,位于合肥科學島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傳來重大喜訊,成功實現上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再次刷新托卡馬克裝置高約束模運行的世界紀錄。對于科研團隊來說,“億度千秒”的實現,充分驗證了聚變堆高約束模穩態運行的可行性。而對于工程團隊來說,下一次實驗的準備工作又將開始。
近日,位于“科學島”上的合肥聚能電物理高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幾名工人正在將一根根銅鋁復合構件從液氮中撈出。在與室外空氣接觸后,這些構件上很快便籠罩了一層霧氣。科研人員說,這些構件剛剛經歷了一次冷熱循環試驗,他們正在為下一次實驗進行設備“升級”工作。
近年來,合肥“科學島”埋頭創新,奮勇爭先,不僅在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裝置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還為全球最大“人造太陽”ITER貢獻中國智慧。就在4月11日,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陽”ITER迎來關鍵節點:該裝置的校正場線圈內饋線部件在合肥竣工并運往法國的ITER現場。
自承接ITER磁體饋線系統采購包任務以來,項目團隊相繼攻克了68千安高溫超導電流引線、低溫超導接頭、低溫絕緣材料等“卡脖子”技術,累計交付饋線系統大部件上百套,總重超1400噸,關鍵部件國產化率從31%提升至100%。
近年來,我省在戰略科技力量上奮力突破,全力推進三大科創引領高地建設,做好國家實驗室服務保障,啟動量子計算研發平臺等建設,謀劃實施量子通信網絡重大應用工程。高標準建設天都實驗室,推動牽頭發起國際月球科研站大科學工程。建成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爭創國家磁約束核聚變技術創新中心,實驗室科研條件持續優化,原始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考察安徽,目光始終聚焦科技創新,對安徽科技創新提出明確要求、給予殷殷囑托。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我省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2.69%,居全國第7,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保持全國第一方陣。“天元”量子模擬器在全球率先取得重大進展,自研“天都”試驗星實現我國首次繞月編隊飛行……科技創新對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記者 汪永安)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