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14歲那年,王山青第一次和父親爬上了清涼峰頂,站在1787米高的山巔之上極目遠眺,叢林郁郁,林濤陣陣,獵獵山風吹動著少年的衣角,更吹動著他的心。
“這座大山太偉大了,我也要像父親一樣,一直守護著它。”這個念頭如一顆樹種就此在王山青的心里扎下了根,一長就是近40年。
從一名普通的護林員開始做起,一直到如今成為安徽省歙縣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王山青從18歲的青春少年變成了兩鬢斑白,年近六旬的大叔。
他憑借著對這座大山深深的眷戀和堅韌的意志,換來了保護區37年零火災,19年零盜獵,換來了多種珍稀野生動植物的監測與發現。
“山青”白了頭,青山卻長青。

王山青(右)和同事正在測量樹木尺寸
“人這一輩子只要能干好一件事,干成一件事,也就心中無憾了。”
“我的父親是護林員,打小跟著父親進山、巡山,我對清涼峰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給我取名‘山青’,意為山清水秀,希望我繼續守護好這里的大山。”
時至今日,王山青至今仍記得第一次和父親征服清涼峰的情形。“在山頂看著四周連綿起伏的山脈,心里面除了初次登頂的激動與喜悅,就是敬畏,這座山太偉大了。”
“山青來了,老王你有接班人了。”1988年,18歲的王山青來到歙縣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從父親手上接過了保護山林的接力棒,站里的同事們見到有年輕人的加入,都開心地笑了。
清涼峰自然保護區位于皖浙兩省交界,山林面積41418畝。清涼峰是天目山的主峰,海拔1787.2米,為華東地區第二高峰,這里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地形復雜,野獸出沒,人跡罕至。
初到管理站,條件十分艱苦,不通電,不通車,沒有信號,山里的工棚只是幾幢土坯房,每到晚上,王山青不顧白天巡山一身疲憊,總是點起一盞煤油燈,做好當天的巡山筆記。
回想起當年那段護林歲月,這些苦與累王山青都沒放在心上,但老站長和他說過的一句話卻始終銘刻在心,“人這一輩子只要能干好一件事,干成一件事,也就心中無憾了。”
如今,管理站來了一群年輕人,守護山林的接力棒也從王山青傳遞到他們的手中,一同傳下來的還有老站長當年說過的那句話。
2017年,福建農林大學畢業的盛長健來到了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王山青看著年輕人的加入,如同當年自己初到管理站,也開心地笑了。“我就是他們的長輩,不僅要教他們業務,還要操心他們的吃穿生活,甚至人生大事。”王山青說。
在盛長健眼里,王山青能夠扎根山區近40年,這種精神讓他欽佩不已。“我也要和王站長學習,把這座大山當成我的家。”

巡山途中,王山青跨過一條河流
“一天不上山全身都不自在”
從管理站出發,沿著曲曲折折的小道穿過一處村落,就踏上了進山的道路。
山道崎嶇,寬不足一米,僅能容一人行走,王山青背著一個包裹,總是走在隊伍最前。
“我剛工作的時候,每天就是背著一個帆布包,里面裝著干糧和筆記本。”王山青和記者邊走邊說,“最喜歡帶的食物就是粽子和當地特產米粿,因為這兩樣最壓餓,渴了就在路邊喝山泉水。”
每年的10月份到第二年5月份是王山青最忙碌的時候,當第一縷陽光灑落到林間,他已經和同事在大山中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巡山管護、護林防火、觀察森林病蟲害情況,一直到晚上才回來。午飯一般是在山上吃口干糧,喝捧山泉水。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一歇,困了,就躺在山坡溝沿打個盹。
巡山護林、拍照記錄,他走遍了保護區內的每一片山林,清楚每一條溝的位置,熟悉每一種植物的分布地點,這里已然成了他的“家”,每次巡山要堅持徒步護林15公里,記錄巡護日記共60余本。
盡管對山林地形地貌十分熟悉,2019年6月的一天,王山青在一次巡護途中突遇大雨不慎摔跤,造成左膝關節半月板撕裂,留下了每逢雨天就會腿疼的后遺癥,但他從不言苦,不言累,傷好之后,依舊一身武裝,沖在隊伍的最前面,穿梭在山林間,只是手中多了一根用來借力的木棍。每年走破五六雙鞋,用壞幾把砍柴刀,穿爛十幾件衣服對王山青來說都是家常便飯。“生活條件雖然很艱苦,但感覺很快樂、很充實,一天不上山全身都不自在。”王山青笑著說道。
“王站長,你又去巡山了。”在山腳下的村莊里,村民們看到王山青,總會熱情地和他打招呼。“天氣干燥,一定不能野外用火。”王山青也是一遍又一遍地叮囑。
多年來,王山青靠練就的一雙“鐵腿”踏遍山林。也正是在這份“腳踏實地”的功夫和他的守護下,清涼峰自然保護區森林防火工作連續37年未發生一起人為森林火災,連續19年無一起盜挖植物和偷獵動物案件。

王山青(中)和同事出發巡山
“要把守護大山的旗子一代一代傳下去”
巡山是枯燥的,道路重復,人跡罕至;巡山又是有趣的,在王山青眼中,大山充滿了生機和靈性,這里的一草一木,飛鳥走獸,都是他的朋友。
2008年,一位村民告訴王山青,他在山里曾看到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長序榆。聽到這個消息,王山青十分興奮,憑借村民提供的點滴線索,他迅速鎖定了長序榆的大致方位,并最終發現了60余株長序榆。
王山青介紹,長序榆在安徽境內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區。因為山區樹木茂密,光線不足,導致樹種落地后很難長大成苗,難以存活,目前大樹已經不多見。“要想辦法繁衍這種植物”,他決定新建長序榆種苗基地采種繁育。
但是長序榆的種子十分微小,收集困難,王山青最終想出最原始的辦法,在樹下鋪上遮陽網進行收集。通過多年的努力,實驗基地已培植長序榆種苗470余株,填補了安徽省在長序榆育苗方面的空白。
“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這是王長青經常說的一句話,近年來,清涼峰保護區在王山青和同事們的努力下,新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植物野生銀杏樹的小種群3個和野生紅豆杉種群1個,監測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58種。
在王山青的努力下,保護區建成了黃山市規模最大的生物多樣性綜合科技館,館藏各類野生動植物標本640余件,以及近些年來紅外相機監測的野生動物珍貴影視資料成果和安徽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視宣傳片。他本人也先后榮獲中國生態文明獎先進個人、安徽省先進工作者、中國好人等稱號。
“有沒有想過離開這里?”很多人都問過王山青這個問題。“其實也有很多機會離開,但還是舍不得,不想走,這里就是我的家。”站在山路上,望著遠處青山環繞,綠水潺潺,王山青搖了搖頭。“你看,這么青的山,這么綠的水,我要把手中的旗子、責任一代一代傳下去,守護好這座大山。”(記者 蘇藝 潘禎祥)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