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回顧了2023年工作。報告指出,過去一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省委堅強領導下,錨定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建設“七個強省”奮斗目標,攻堅克難,開拓奮進,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決定性勝利,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亮點】
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
【摘要】
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解讀】
地區生產總值4.71萬億元,增長5.8%。全省經濟實現了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人造太陽”裝置實現403秒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突破千公里,“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突破255個光子操縱,均創世界新紀錄。
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2%、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率70.3%。
PM_2.5平均濃度34.8微克/立方米,下降0.3%??諝赓|量優良天數比率82.9%,提高1.1個百分點。
城鎮新增就業72.2萬人。社會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社會救助標準持續提高。“民有所呼、我必呼應”,人民群眾獲得感越來越充實。
【亮點】
打出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組合拳
【摘要】
把握經濟恢復階段性特征,多措并舉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風險。
【解讀】
推進“徽動消費”行動,傳統消費穩定恢復,新型消費快速增長,旅游人數和收入超過疫情前水平。
有效展開“投資安徽行”系列活動,制造業投資增速連續24個月保持18%以上,占比提高到31.1%,全省新開工50億元以上項目76個。
加強產業鏈招商,推行平臺招商、基金招商、場景招商等新模式,“雙招雙引”成效持續擴大。
常態化開展為企服務活動,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超860億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兌付資金99.7億元、惠及企業2.3萬戶。
【亮點】
科技創新策源能力進一步提升
【摘要】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重大科技設施平臺功能持續增強,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合肥先進光源開工建設,深空探測實驗室實質化運行。
【解讀】
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28%、總量居全國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增長54%、總量居全國第7位,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9戶、總量居全國第8位。
創新實施金融支持科創企業“共同成長計劃”,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5971億元、增長54%。
“科大硅谷”建設起勢良好,新入駐科技型企業846家、創新創業人才近萬人,設立海內外創新中心9家。安徽省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成運行。
啟動實施人才興皖工程,推出4.0版人才政策,組織開展“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新增各類人才95.5萬人、總量達1272萬人。
【亮點】
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勢頭強勁
【摘要】
聚力打造汽車“首位產業”。十大新興產業全面發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未來產業有序布局。數字安徽建設深入推進。
【解讀】
出臺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政策舉措,全面展開整車、零部件、后市場“三位一體”布局,大眾新能源汽車研發創新中心落戶合肥,開放型汽車生態實驗室組建運行,全省統一充換電綜合服務平臺建成使用。
集成電路產量增長1倍以上,柔性顯示產業產值增長1.9倍,裝備制造產業營收突破萬億元,新材料產業產值突破5200億元。新創建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6個,居全國前列。
完成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7737戶、規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3.46萬個。
全國首個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掛牌運營,通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
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入駐用戶107.2萬戶、服務企業510.1萬次,“海行云”“凱盛AGM”入選國家級“雙跨”平臺,培育國家級5G工廠19個、居全國第4位。
【亮點】
深層次改革加快推進
【摘要】
啟動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創業安徽深入推進。
【解讀】
組建省糧食產業集團、省生態環境產業集團,省屬企業布局新興產業投資536.5億元、增長33.2%。
高效辦理民營企業家懇談會清單事項,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增加值增長9.7%。
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全面運營,新增境內上市公司14家,總數175家、升至全國第7位,其中科創板上市公司24家、居全國第6位。
創建國家級創新創業孵化載體19個,新登記經營主體141萬戶、增長19%,科創、融創、共創的氛圍更加濃厚。
【亮點】
高水平開放取得新的積極進展
【摘要】
精心組織“徽動全球”出海行動,穩外貿穩外資成效顯著。
【解讀】
“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11.6%,汽車出口114.7萬輛、增長80.1%。跨境電商交易額增長超30%,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20.1%。創建“??蛨A桌會”等新型引資平臺,新設外商投資企業超500家。皖企“走出去”覆蓋145個國家和地區,對外投資增長35.9%。
世界制造業大會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徽商總會正式成立,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黃山)論壇、國際商協會大會等實現平臺化運行。
【亮點】
服務和融入重大國家戰略
【摘要】
堅持主動靠上去、精準接上去、全力融進去,精心主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共同簽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土空間規劃等9項合作協議。
【解讀】
G60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揭牌運行,牽頭成立工業互聯網產業鏈聯盟,“7+3”結對合作園區掛牌運營。合肥、蕪湖成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聯動發展區。政務服務跨省通辦遠程窗口開通運行,152項高頻事項“一網通辦”,52項居民服務實事“一卡通辦”。
深入落實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共建“一帶一路”等戰略,實施一批通道對接、產業互促、環保共治等省際合作項目,安徽聯動長三角與中部地區“橋頭堡”功能進一步加強。
【亮點】
區域發展協調共進格局加快構建
【摘要】
培育增強全省各區域發展動能?;A設施體系進一步改善。
【解讀】
以產業發展引領皖北振興,制定支持皖北汽車及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綠色食品等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實施方案。編制完成合肥都市圈發展規劃,提升安徽長江城市帶科創實力和制造業能級。推進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上海與六安對口合作落地制造業項目40個。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有序展開,一批重大文旅項目相繼簽約。
長三角(蕪湖)智算中心加快建設,全省算力統籌調度平臺上線運行。合武高鐵安徽段、京臺高速合肥至蚌埠段改擴建、鳳凰山水庫等項目開工建設,昌景黃高鐵、滁寧城際滁州段、無岳高速、阜陽機場改擴建等項目建成運營。江淮運河全線通航,全省雙通道達海、兩運河入江、河江海聯運新格局正在形成。
【亮點】
鄉村全面振興扎實推進
【摘要】
啟動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推進“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啟動實施“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推進科技強農。啟動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
【解讀】
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442.7萬畝,實施大中型灌區改造項目36個,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達12家、居全國第2位。新認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示范基地100個,綠色食品全產業鏈產值1.2萬億元。安徽耕云農業大模型落地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5%。建設精品示范村200個、省級中心村838個,提質改造農村公路4166公里。
【亮點】
綠色低碳發展呈現新氣象
【摘要】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空氣質量主要指標改善幅度居全國前列,長江、淮河干流出境水質保持Ⅱ類,巢湖總磷、總氮濃度分別削減19.5%、23.4%,治理農村黑臭水體1176個。
【解讀】
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扎實推進。排查整治餐飲油煙、噪聲擾民等群眾“家門口”環境問題3.8萬個。新安江—千島湖生態環境共同保護合作區獲批建設。新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個。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1213萬千瓦,累計發電裝機占比提高到44.6%。
【亮點】
民生保障進一步加強
【摘要】
創辦“民聲呼應”平臺體系,是我省踐行宗旨、為民造福的品牌工程,我們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聯動機制,平臺載體匯聚群眾關切問題3.62萬個、已解決3.5萬個。
【解讀】
統籌投入資金492.8億元,實施10項暖民心行動和50項民生實事。皖北13個縣(區)實現城鄉供水地下水水源替換。啟動“家門口”就業三年行動,實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推進計劃,開發政策性崗位20.9萬個。健全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家庭適老化改造惠及5.47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新開工棚戶區改造18.4萬套,改造老舊小區1273個,完成“難安置”房屋53.4萬套。
【亮點】
平安安徽建設深入推進
【摘要】
開展涉法涉訴信訪事項化解攻堅行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深化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
【解讀】
信訪事項一次性化解率、群眾滿意率“雙上升”。扎實開展常態化掃黑除惡“打早除小”工作。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9.4%。食品藥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不斷完善。氣象、地震、防災減災等工作進一步加強。(撰稿:記者 吳量亮 制圖:孫冠賢)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