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要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今年省委一號文件要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健全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
紅瓦灰墻的小瓦房,干凈整潔的農家院,硬化路通到門前,門前小菜園內花木成畦,菜花飄香。日前,記者走進來安縣張山鎮仰山村謝家保老人的新居,老人正在菜園里忙活。
謝家保和老伴都有慢性病,都要長期吃藥。好在健康扶貧政策兜底,老兩口看病不愁。“前不久,我哮喘病發作,在鎮醫院住了一個多星期,報銷后只花了100多元。 ”脫貧不脫政策,老謝心里踏實。
看病不用愁,收入也有保障。村里給他安排了村級勞務崗,負責大棚、冷庫等村集體資產巡查,一個月收入600元。 “一把年紀能為村里做點事,還能有穩定收入,我很知足了。 ”老謝樂呵呵地說。有了村級勞務崗的穩定收入,再加上2畝菜園的收入和養老金,老兩口日子過得很安穩。
仰山村第一書記周勇介紹,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致貧,村里加強對易返貧致貧人口監測幫扶,分類施策,并結合村集體資產收益分紅,筑牢保障屏障。2020年,仰山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74萬元,其中14萬元用于資產收益分紅,全村45戶75人受益。
“有勞動能力的,我們鼓勵外出務工,村集體給予一定獎勵;半弱勞動力,我們通過開發村級勞務崗,讓他們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從村集體經濟收入中發放勞務費;對于喪失勞動力的老弱病殘等困難群體,除了低保金、殘補等保障外,利用村集體資產收益直接分紅,給他們多一道保障。 ”周勇說。
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省委一號文件指出,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并分類做好統籌銜接,抓緊出臺各項政策完善優化的具體實施辦法。對易返貧致貧人口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等實施常態化監測,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
“過渡期內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現有幫扶政策該延續的延續、該優化的優化、該調整的調整,確保政策連續性。 ”省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表示。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加強動態監測,精準分析返貧致貧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分層分類及時納入幫扶政策范圍,實行動態清零。
加強易地搬遷后續幫扶,確保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位于大別山腹地的霍山縣,過去有許多群眾居住在生活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自然災害頻發的深山區、庫區和沿河低洼區,貧困程度深。我省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以來,該縣累計建設集中安置點156處,1670戶5459人搬進新居,實現“挪窮窩、換窮業”。
在該縣佛子嶺鎮汪家沖村的小西沖安置點,13戶36名山民搬出深山,安居樂業,脫貧戶汪正宏就是其一。 “土地承包給農業公司,每年租金收入有1000多元,每年茶季我在茶園里摘茶,還能掙到一筆不小的收入。村里還給我提供了公益性崗位,負責中心村的環境衛生。今年我還打算買一輛新的摩托三輪車,在周邊拉拉貨。 ”汪正宏露出樸實的笑容。
大別山區毛竹資源豐富,村里因地制宜發展毛竹產業,引進了一家竹板廠,十幾名農戶在此務工,易地扶貧搬遷戶周歧新就在其中。搬進新家,走進工廠,周歧新現在的生活很愜意。 “一天有120元的收入,一年收入近4萬元,竹板廠離家很近,中午干活回來還能為家中老母親做飯吃。 ”聊起現在的生活,周歧新很滿意。
“十三五”期間,我省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8.5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搬進新居。如何保證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指出,聚焦規模較大的安置區,從就業需要、產業發展和后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社區管理服務水平,持續鞏固易地搬遷脫貧成果。
“易地搬遷不能一搬了之,要強化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省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表示,為確保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各地要完善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后續產業發展和就業扶持,通過產業帶動、資產收益增加、轉移就業等方式,幫助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穩定增收。
霍山縣在后續幫扶上下功夫,動員搬遷群眾發展特色種養業,組織有條件的脫貧戶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后勞務輸出,并充分發揮安置點附近旅游資源作用帶動群眾致富,實施“旅游+”綠色減貧,健全搬遷后續幫扶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幫扶質量和成效。
壯大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夯實鄉村振興物質基礎
近日,鳳臺現代農業科技示范產業園的智能溫室大棚內,一株株番茄、花瓜秧“盆景”花枝招展,長勢喜人。負責人劉鵬告訴記者,溫室蔬菜采用無土栽培,以椰糠為基質,有機水溶肥精準滴灌,營養吸收率比普通種植模式提高一倍。 “通過這種種植模式,番茄的采摘期可達10個月,產量提高3倍至5倍,畝產可達4萬公斤,畝均收益20萬元。 ”
據劉鵬介紹,目前,產業園已經吸引當地群眾近70人務工就業,隨著后期項目陸續投產,可以帶動當地400多人務工就業。 “讓農戶成為產業工人,進而成為技術工人,未來可以帶動一部分農戶從事智慧農業,我們提供種苗、農資、技術服務,統購統銷,做大做強果蔬產業,形成育種、種植、管理、銷售等完整產業鏈,帶動更多群眾聚集在產業鏈上。 ”
青綠叢中,張露正在栽培蔬菜秧苗。張露是鳳臺縣桂集鎮大王村村民,以前在上海電子廠打工,這幾年在家里帶孩子,打打零工。去年農業產業園開園,她打工就有了新去處。 “這里環境好,活不重,離家還近,掙錢顧家兩不誤。 ”張露說,她家的3畝地都流轉了,現在安心在園區干,有園區做后盾,自己以后也可以開菜園。
產業興則鄉村興。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至關重要。省委一號文件指出,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實施脫貧地區“四帶一自”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同時提出,對脫貧地區產業幫扶還要繼續,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產業提檔升級。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鳳臺縣持續在做大做強扶貧產業、優質農產品上下足功夫,抓好產業項目謀劃,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圍繞38個脫貧村中建成的40個扶貧園區,繼續加大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培育壯大鄉村產業。
“培育壯大脫貧地區特色產業,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省扶貧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我省將實施鄉村產業振興計劃,以脫貧縣為單位規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完善全產業鏈支持措施,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夯實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