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力高等教育,安徽坐不住了。
“省屬高校‘高峰’學科少,學科建設水平低,引領發展、凝聚人才、支撐創新能力不足。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中,15所省屬高校163個參評學科,僅5所高校13個學科獲B等級,無B+以上學科……”2020年5月安徽省教育廳在回復網友留言時“自揭短板”。
作為長三角的“新合伙人”,安徽省屬高校的學科建設水平已無法與創新型省份的地位相稱。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安徽多個地市剛剛出爐的 “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都對高等教育的發展進行了謀劃。其中,支持當地的省屬“學院”升格為大學成為重要內容之一。
《中共宿州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支持宿州學院創建宿州大學。
滁州市委也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把支持滁州學院創建滁州大學納入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
“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支持黃山學院升格黃山大學、建成特色鮮明的地方應用型高水平大學。”也被黃山市委列入了“十四五”規劃建議中。
城市的“大學夢”
宿州學院、滁州學院、黃山學院分別創辦于1949年、1950年、1978年。本世紀初,三所院校先后升格為省屬本科高校。
為何三地都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支持“學院”升格大學?
“黃山大學夢是黃山學院人的夢,也是黃山150萬人民的夢。”黃山學院黨委書記汪楓告訴澎湃新聞。
宿州學院校長張莉對澎湃新聞表示,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宿州學院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在校地合作的大背景下,宿州市提出進一步支持學校的發展。
安徽“第三城”滁州也希望彌補暫無“大學”的遺憾。“滁州快速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在呼吁滁州學院升格為大學來提供更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滁州學院副校長陳桂林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市校雙方已經有了共識,將合力推動校地合作向縱深發展。
安徽省級層面也對“十四五”期間省屬高校的發展有所謀劃。《中共安徽省委關于制定安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積極引進‘雙一流’建設高校在皖設立分支機構,支持省屬高校高峰學科建設,依托省部共建、省市共建打造一批特色優勢明顯、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地方高校,加快提高省屬高校辦學水平。”
升格“大學”非一日之功
“學院”的升格更名之路并不好走。根據教育部《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升格為“大學”有一系列嚴格的量化指標。
具體包括:大學的辦學規模至少需要全日制在校生規模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數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5%,同時應有3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且至少有2個碩士學位授予點。師資隊伍要求研究生比例達50%以上,博士生達20%以上,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和具有正教授職務的專任教師應分別不低于400人和100人。在科研水平上,人文社科類大學教育經費應不少于500萬元,其它類大學應不少于3000萬元。此外,大學一般至少應具有10個碩士點,并且有5屆以上碩士畢業生。
汪楓表示,對標教育部的要求,實現黃山大學夢,黃山學院在學科與專業、師資隊伍、教學與科研水平、基礎設施、辦學經費等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
陳桂林也坦言,從滁州學院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已經初步具備了更名為大學的基礎。但還有一些維度暫未達到教育部的硬性指標。“學校計劃通過五年左右的努力達到教育部的評審要求。”
“高校的發展不在于名稱,而在于內涵,核心是師資和課程設置。”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副理事長楊穎秀認為,學校的發展速度要和質量相匹配。“學院”升格為“大學”后也不應改變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
《教育部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也指出,要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嚴格依據標準審批“學院”更名“大學”,切實引導存量高等學校把精力和資源用于特色學科專業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
校地共筑“大學夢”
作為共生共長的命運共同體,城市與高校“血脈相連”。
“地方政府應該對本地的省屬高校有所支持,因為高校發展好了也可以為當地輸送高質量的人才,這是一種雙贏。”楊穎秀表示。
在張莉看來,學校不僅要獲得地方的支持,也要按照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來調整學科專業結構。“目前宿州市已經落實了一批支持學校發展的舉措,未來雙方還將有更深入的合作。”
“滁州學院為滁州沖進全省第三提供了堅強的人才支撐。”2020年11月7日,滁州市政府與滁州學院簽訂《共建滁州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滁州市長許繼偉在當天的講話中充分肯定了滁州學院多年來對滁州發展的貢獻,雙方的合作自此也開啟了新篇章。
“將滁州學院升格為大學是校地雙方共同努力的目標。”陳桂林期待,未來滁州市能繼續加大對學校建設用地和改善硬件條件的支持力度,作為學校也會持續提升自身的軟實力。
“近年來,我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與地方的大力支持息息相關。”汪楓表示,黃山學院已將“堅持扎根地方,全面增強服務地方能力”列為2021年十大目標任務之一。
汪楓介紹,今后黃山學院將建立健全學校與地方社會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依托項目合作平臺、科技支撐平臺、教師工作站平臺、交流掛職平臺和志愿服務平臺等五大平臺,著力為地方旅游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徽州文化傳承創新、社會事業建設等提供服務。
“一體化”帶來新機遇
作為長三角的“插班生”,安徽與滬蘇浙高等教育的發展尚有差距。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按下“快進鍵”,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也被擺在了重要的位置。踩準一體化的節拍,為自身爭取盡可能多的資源,已成為安徽省屬“學院”奮起的新動能。
汪楓介紹,黃山學院剛剛召開的黨代會已經明確,要大力加強長三角區域合作,強化區域共建共享,深化與浙閩贛皖四省邊際應用型高校聯盟及名山論壇高校聯盟的戰略合作,充分利用江浙滬一流大學、科研院所來皖設立分支機構的契機,探索與長三角地區高校開展干部掛職、人才培養、科技攻關、畢業生就業等各領域互動合作。
2020年滁州跨級站上安徽“第三城”,快速崛起的背后,是滁州市充分抓住了毗鄰南京的區位優勢主動作為。“滁州經驗”也得到了滁州學院的借鑒,陳桂林介紹,滁州學院已先后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高校就合作共建的事宜進行了商談。下一步還會在更廣的領域尋求與長三角地區高校的合作。
那么,懷揣“大學夢”的安徽省屬“學院”如何才能吸引“大師”的加盟?
“目前滁州學院的發展核心仍然是師資隊伍的建設。短期內我們直接引入‘大師’可能存在困難,所以學校采取了多元化的人才引進策略。”陳桂林介紹,一方面對發達地區的資深專家學者滁州學院通常采取“柔性引進”的方式,即不改變人事關系,通過項目引進的形式,為學校發展贏得資源;另一方面學校實施了師資隊伍的“博士化工程”,以住房優惠等福利政策吸引擁有博士學歷的青年人才來學校任教。
獲得地方的加持后,接下來安徽省屬學院如何接近自己的“大學夢”?
“創建宿州大學是學校下一步中長期發展目標。‘十四五’期間我們會結合碩士點建設推進相關工作。”宿州學院校長張莉說。
黃山學院黨委書記汪楓則表示,下一步學院將圍繞目標任務,明晰工作思路,細化工作舉措,發揚“釘釘子”精神,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跑,爭取早日實現升格。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