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我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民生工程,從百姓關心關切的教育、醫療、公共文化服務等問題著手,不斷滿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努力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趁著國慶中秋長假,合肥市蜀山區南崗鎮居民楊東從外地返鄉與家人團聚,一進家門就收到了5歲女兒的禮物:一枚自己制作的月餅和甜甜的問候——感謝他為家人辛苦打拼。 “每次見面都感到孩子越來越懂事、越來越能干!特別感謝幼兒園老師的精心培育! ”楊東激動地說。
楊東夫婦在南京做小生意,孩子暫時放在南崗鎮老家由老人照顧。 “去年9月,孩子到了入園年齡,但是家附近沒有合適的幼兒園,我們只好把她送進附近居民樓里的一個幼兒看護點??醋o點很小,孩子沒有運動場地,也沒有正規的保育老師……”說到這些,楊東無奈地搖搖頭。
然而,好消息說來就來。2019年底,南崗鎮新建了蜀西幼兒園,共有12個班,可以接納300多名幼兒就讀。 “鎮上原有4個幼兒看護點,接納250名幼兒。隨著新園落成,看護點都已經相繼取締。我們給這250名幼兒的家長,都做了告知,動員他們過完年,開學去新園報名上學。 ”蜀山區教體局民成科科長黃立告訴記者。公辦園學費低、師資專業、辦園質量高,一直是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的代表。以南崗鎮為例,當地看護點每學期至少收費2000元,但蜀西幼兒園每學期只需1400元,且交由安大幼教集團辦園,保教水平可靠。據統計,3年來,蜀山區新建公辦園以每年8所至10所的速度增加。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面向未來的事業。像蜀山區一樣,全省各地都在大力發展學前教育,越來越多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家門口上公辦園的機會。“我省正在扎實推進全省基礎教育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邁進,努力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副處長邵曙光介紹,我省將繼續實施好學前教育促進工程,加大公辦園建設力度,推動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此外,全省上下還將持續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家門口享受優質醫療衛生服務”
“省中醫院兒科專家桂主任一號難求,現在桂主任來到家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坐診,我們在網上提前預約,省時又省心!”近日,合肥市居民王女士帶著孩子來到筆架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切實感受到基層醫療服務升級的變化。
“我們中心與省中醫院實行一體化管理模式,每月省中醫院都會安排相關專家對中心工作進行督導檢查并提出整改意見,促進中心與省中醫院協同發展。”筆架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李忠志介紹,該中心就診卡與省中醫院一致,患者可通持一卡、兩地就診。同時,該中心利用緊密型醫聯體合作優勢,邀請省中醫院23位知名專家每周定期在中心坐診,切實落實醫療資源下沉,減輕大醫院“就醫難”的迫切問題。
“除了專家坐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給我們老年人免費體檢,家庭醫生徐醫生每季度都按時提醒我們過來監測血糖、血壓,別提有多貼心了。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真方便! ”近日,前來中心進行體檢的筆架山社區居民于阿姨開心地說道。筆架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僅為65周歲以上的轄區內老年人提供免費體檢,還定期安排家庭醫生上門為行動不便的居民送診。目前,該中心已經為48818位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為4997位居民簽約了家庭醫生。 “每人每年只需支付20元或70元即可享受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所有簽約的居民,不僅可以享受服務包內提供的健康服務,同時還可享受優先就診、雙向轉診及省中醫院就醫等綠色通道服務。 ”李忠志說。
“家庭醫生們為老百姓診治常見病和多發病,也提供各類公共衛生惠民政策宣傳和健康知識普及、康復指導等服務,實現‘一人一策’‘一病一方’,精準管理,全程服務。 ”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家庭醫生簽約作為全省扶貧重點推行的分級診療政策,優先為全省90%以上的貧困人口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目前貧困慢病患者簽約率達到90%以上。
“建起扎根鄉村、服務農民的文化陣地”
舞蹈《吉祥中國年》跳出節日的喜慶祥和,歌曲《最美的歌兒獻給媽媽》傾訴對祖國、對黨的由衷熱愛,小品《面子債》傳遞鄉村文明新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長假,來安縣半塔鎮綜合文化站以“慶國慶、賀中秋”為主題舉辦多場農民文藝晚會,把一個個農民自編自導自演的精彩節目送到鄉親家門口。文化站站長王祖道說:“我們圍繞脫貧攻堅、鄉風文明建設等主題創作了一批好節目,讓過節回家的鄉親感受新農村變化、看看新農民風采。 ”
半塔鎮是一片紅色的熱土,新四軍抗戰的故事廣為流傳。文化站依山而建,前面是一片4萬平方米的開闊廣場,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廣場中央高高飄揚,籃球場及各種健身設施一應俱全,既能舉辦大型祭奠先烈集會活動,又便于群眾平時運動休閑。 “一到晚上,廣場可熱鬧了,打籃球、跳廣場舞的鄉親們占滿每個角落。 ”王祖道介紹,目前,全鎮群眾根據愛好自由結合,每個村或社區至少成立了1支健身隊伍。
隨著一項項文化民生工程落地,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書畫、演藝、培訓、展覽、棋牌等10余個功能室活動室等“打包”入駐,半塔鎮綜合文化站具有了綜合服務功能,成為農民群眾家門口用得上、玩得轉、喜歡去的“文化會客廳”。
“文化站早已實現免費開放,如果沒有活動、缺少活力,就不能有效吸引群眾。 ”王祖道說,從歲末年初的農民春晚,到端午、中秋等重要傳統節日晚會,再到廣場舞、太極拳培訓等各種文化志愿活動,小小的文化站,每年至少舉辦100余場次文化活動。 “基層文藝創作擁有豐富的素材,我們組織文藝積極分子挖掘地方文化資源、關注百姓身邊小事,創作一大批形式短平快、內容真鮮活的作品,比如反映精準扶貧的小品《兌現》、傳播紅色文化的快板《羅司令賠衣裳》等,深受群眾歡迎。 ”
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共服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省已建起1488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6806個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成為扎根鄉村、服務農民的文化陣地,發揮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作用。 ”(記者 張理想 陳婉婉 朱琳琳)
信息來源:中安在線